通識科到底有沒有教壞年輕人?重燃香港戰火的教育大討論

2020-05-21 17:4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通識教育科是香港三年制高中的核心科目之一,2009年起成為高中必修科目,2012年成為香港中學生進入大學必考科目之一。去年《逃犯條例》修訂引發年輕人佔主體的一波波抗議活動,有香港建制派政界人士及中國官方媒體歸咎於通識教育「教壞年輕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建制派議員梁美芬接受BBC中文採訪表示,過去一年的抗議活動中,有一半的年輕人都是受到通識科影響上街。應對目前狀況的辦法是,將通識科改為選修科目,同時通識科老師應該接受品德審核和專業知識水平考試。

但有學者對BBC中文採訪稱,通識教育對香港學生有政治啟蒙的作用,香港政府未來改革方向極可能著眼於消解這種啟悟能力。

「無掩雞籠」與偏頗歪理

林鄭月娥5月11日接受《大公報》採訪稱,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廣東話用語,指沒有蓋的雞籠,雞能自出自進),一定需要有人把關,年內會講清楚要如何「處理」通識科。

她還表示,有人有心在校園內傳播失實、偏頗的歪理,除了通識之外,其他科目也會「被滲入」,例如中文、英文等。

林鄭月娥隨後還回應專訪內容稱,並沒有說要「整頓通識科」,也無意批評現今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但過去一年社會對教育的關心是聽得到看得見。至於會如何處理通識科,有待課程專責小組完成工作及考慮社會看法後再決定。

6
 

立場親民主派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發聲明要求特首立即收回言論,稱林鄭的指控嚴重踐踏教育專業,旨在製造白色恐怖和為進一步以政治干預教育鋪路。

「教育界一直克盡己任,不論是通識科或是其他科目教師,也是本著專業及客觀的凖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學校管理層亦以同樣精神領導教師團隊,絶對並非所謂『無掩雞籠』。」聲明稱。

香港教聯主席黃錦良認為,通識科有改善空間,因其無固定的教材及考評規範,而且近年社會太過鼓吹政治化,政治化的教材容易滲透到教學中,如違法達義、公民抗命等。但他覺得,現在討論「殺科」為時過早。香港教聯立場更傾向建制派。

「政治啟悟」

香港圍繞通識科的爭論焦點主要在於,它是否推動或鼓勵學生上街抗議反對政府。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客席副教授梁恩榮研究公民教育多年。他對BBC中文指出,通識科對香港學生有政治啟悟的作用。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會用不同的科目和方法推動公民教育,有的用歷史科,有的用社會科。梁恩榮說,目前在香港中學階段,通識科是公民教育最重要的載體。

回顧歷史,他認為香港的公民教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二戰結束至1984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需要香港去政治化,淡化任何與政治有關的教學工作;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香港主權移交明朗化,香港開始緩慢發展代議政制。殖民地政府開始讓課程,特別是公民教育政治化,開始教授一些相關政治知識;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由於中央政府刻意要將香港定性為非政治化的商業和金融中心,特區政府有一種把公民教育再次去政治化的趨勢,在淡化政治因素的氛圍下,公民教育納入了更多非政治性以及與道德相關的內容;而2009年,香港政府推出通識教育科,卻誤打誤撞地成為香港公民教育的分水嶺。

4
 

梁恩榮指,2009年設立通識科是為了回應香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但因知識互通,講香港社會不可能只講經濟,很多內容都牽涉到政治,原本課程設計不是為提升學生政治教育,但卻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不論特區政府還是以前的殖民地政府,都希望香港人是政治文盲(politically illiterate),政治文盲易管易教,專心賺錢,做好生意,做好金融,」他說,「香港政府不是想用通識科培養政治啟悟者(politically literate),但誤打誤撞,通識科發揮了培育政治啟悟者的功能。」

不過,他並不認同通識教育鼓勵了年輕人上街抗議。

「通識科讓學生知道分析、知道從多角度去看問題,但不能令到學生上街。什麼讓學生上街?學生分析之後,做道德判斷,覺得這是不公義的,所以我要改變。」梁恩榮說。

從通識科考試評分標凖來看,也是倡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政治取態不影響得分。

中學通識科教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通識科評卷人朱子岩(化名)對BBC中文指出,通識科最講究的是要學生獨立思考有批判性思維,學生政治立場「絶對不影響評分」,所以他認為,通過通識科灌輸某些思想的說法,不能成立。

5
 

「最重要是你有清晰立場,背後有足夠理據去支持你的看法。你的立場,支持或反對,完全不重要。」他說。

朱子岩也認為,導致年輕人上街不是因為通識科,而是因為社會環境或者政府管治與年輕人期望的不一致,「通識科推行這麼多年,為什麼直到2014年後才開始說通識科有問題?通識科沒有改變,是社會環境變了」。

通識科教師應「接受考試」

一些香港政界人士認為,應該取消通識科必修必考。

香港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接受BBC中文採訪表示,通識科學習範圍太廣,老師專業水平參差,考題中有高度政治性的必考題。她認為,過去一年的抗議活動中,有一半的年輕人都是受到通識科影響上街。

7
 

梁美芬建議,將通識科改為選修科目,同時通識科老師應該接受品德審核和專業知識水平考試。

從公民教育的角度來看,梁恩榮認為,香港政府「處理」通識科的方向極可能是「減少通識科培育政治啟悟者的能力。核心目的就是讓香港下一代人變回政治文盲」。

至於如何達成目的,方法就有很多。「比如整個科取消,但這個比較難辦;如果不全科取消,或許就將通識變為輔修,減少政治內容,增加民生、文化內容將科目去政治化,」他預測。

對於通識科未來的發展,香港教協去年曾對通識教師進行調查,近八成受訪者認為通識科應維持必修必考。

作為資深通識科教師,朱子岩不同意取消通識科必修必考,因為若取消,會影響到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國際認受,對想去國外讀書的香港學生帶來很大影響。

香港教協副會長莊耀光對BBC中文表示,當年通識科成為必修必考科目,是希望學生有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這是現代公民應有的質素。「如果要取消必修的話,有沒有想過當初為什麼要必修呢?是不是你當初的初衷錯了?如果要改變,為什麼要這樣改變?除非你說有其他替代,有其他科能達到(這個初衷)。」

3
 

目前,香港政府對通識科已經採取了一些手段。去年9月,香港教育局推出通識教育科教科書「諮詢服務」,有7家出版社把共十套課本送審。

去年10月,香港政府刊憲,任命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通識教育組全組11名課程發展主任為督學。督學可到校重點視學、觀課等,審視學校教學情況。教育局稱,會按需要同時進行課程探訪和重點視學,先在通識教育科試行。

莊耀光表示,如果教育局要求書商改課本,書商能不能夠抵制住壓力;政府派督學到學校監察老師教學,會不會給老師授課帶來影響,都有待繼續觀察。

對香港教育「動手術」

除了通識科,近日香港中學文憑試歷史科也出現爭議。一道詢問考生是否同意「 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題目,遭到香港特首和教育局的猛烈批評。

朱子岩十分擔憂,特首和教育局的高調批評會為未來各個科目的考評工作劃下禁區,從而影響學術自由。

「如果你劃了禁區,會對考評的專業造成障礙,出題的時候會受到牽制,不能夠更加全面通過考評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 」他說。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對BBC中文指出,2016年來中國教育部與香港教育局開始舉行定期一年兩次的工作會議,中國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也罕見提出「全面落實中央對港澳教育工作的各項任務」,「意味著中央要對香港的教育動一個手術,插手到課程、教材等方面」。

2
 

去年11月,時任中國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的張曉明發文解讀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也明確提到,香港存在國民教育方面的缺失,需要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呂秉權表示,北京認為香港教育的問題就是缺少國民教育。在沒有國民教育的情況下,通識科既無法教學生愛國,又可能會讓學生有一些反動思維,所以往往成為被歸咎的對象。

他說,不排除教育因素或許會影響年輕人,但導致年輕人參與社運最重要的是政治社會環境是否有迫切性以及香港年輕人對中國政府種種做法的切身感受。

「大家在香港看見大陸是怎麼對這些維權人士,怎麼迫害宗教自由,怎麼在再教育營中壓迫維族,怎麼不讓人有網絡的自由。在新冠肺炎爆發時也是非常赤裸裸地看見一些講真話的人,李文亮醫生等人的結果,」呂秉權說,「這些都是國家在萬千大陸跟香港青年人面前做出的(言傳)身教,這種身教讓大家上了一堂非常好的國民教育課。有這麼鮮活的例子,你不需要什麼通識教育,年輕人已經明白中國的國情是怎麼一回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