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美中科技戰白熱化 台灣要找活路

2020-05-22 11:00

? 人氣

美國將修正相關辦法,禁止賣給華為含有美國軟體和技術的半導體產品。(郭晉瑋攝)

美國將修正相關辦法,禁止賣給華為含有美國軟體和技術的半導體產品。(郭晉瑋攝)

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宣布將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由,限制華為使用美國科技與軟體從事半導體晶片設計與製造。早在二○一九年BIS已將華為與一一四家關聯企業列為出口管制實體清單(Entity List),除非事先取得許可,否則將限制對華為等公司出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全球供應鏈和貿易關係加速重組

但華為卻破壞美國出口管制規定,持續使用美國軟體和技術來設計製造半導體,美國因此根據《出口管制條例》(EAR),將修正相關辦法,禁止賣給華為含有美國軟體和技術的半導體產品。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口中將成「地緣策略家必爭之地」的台積電,宣布赴美設廠,將在亞利桑那州興建五奈米製程的先進晶圓廠,預計二一年動工,二四年量產。台積電宣布赴美設廠,無非是希望在中美科技戰中,對美方釋出善意,延緩美方對華為實施更嚴格的銷貨禁令,影響台積電營收。

但美國商務部仍然宣布將實施更嚴格的管制規定,該規定如正式實施,使用來自美國技術或軟體的台積電,勢必將受到限制,不能再為華為代工生產晶片。

台積電一九年年報顯示,台積電最大客戶蘋果(Apple)占總營收比重達二三%,而來自華為的比重也高達一四%;華為旗下負責IC設計的海思半導體更是台積電重要客戶。中美科技戰白熱化,勢必將對台積電營收造成衝擊。

自從中美貿易戰白熱化,再加上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各國政府與企業更加意識到,生產集中在中國的風險越來越高,全球供應鏈和貿易關係的加速重組,已是大勢所趨。

尤其是美國,加速與中國經濟脫鉤(decoupling)態勢更是明顯。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說,美國政府將補貼美國企業將產線移出中國的成本,對工廠、設備、智財、裝修等支出提供百分之百補助。

台積電的總營收中,來自華為的比重高達14%。(台積電提供)
台積電的總營收中,來自華為的比重高達14%。(台積電提供)

台灣應立法強化保護關鍵技術

日本也在四月宣布補貼企業搬離中國,編列二四三五億日圓支出協助企業調整產線與布局,其中二二○○億將直接貸款給企業將生產線搬回日本國內,另外二三五億將用於搬遷到其他地區,加速日本跨國供應鏈重新布局。美日同日宣布相關訊息,背後是否是雙方政策協調後的結果,更是耐人尋味。

而美國對華為半導體出口管制更為嚴格,將有效限制各國廠商對華為出貨,延緩華為5G智慧型手機的製造與基地台、基礎設施的布建,壓抑中國製5G設備對歐洲在內其他國家的快速滲透。

美方對華為限制出貨的政策宣示背後,更值得觀察的是,這是否代表中美陷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美中關係除了在貿易面外,政治、軍事到金融領域是否會出現全面競爭的趨勢,值得觀察。

台灣原本受惠於中美貿易戰,跨國企業調整跨境生產模式,台商加速回台投資,使台灣對美出口大幅成長。台商撤出中國回台投資或到東南亞地區尋求新的生產供應鏈關係,已是近年來中美貿易衝突之下台灣產業發展大趨勢。

資通訊產業將附加價值及自動化生產較高的製程移回台灣,尤其是伺服器、網通設備、被動元件及PCB等台廠,陸續回台設廠或擴大在台投資,產能規模提升明顯。手工具機、機械與石化等原本以中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產業,也積極尋求拓展其他新興市場。

但台灣產業界要在中美之間保持地緣政治的平衡,似乎越來越難,一方面中美科技戰更近一步白熱化,另一方面,中國持續發展去美國化的本土供應鏈──雖然也有部分台廠受惠於對中出口增加。

但中國半導體產業覬覦於台灣的先進技術,透過挖角或是其他方式滲透,甚至直接竊取台灣廠商技術,相關案例屢見不鮮。尤其是中國傾國家力量發展紅色供應鏈,諸多取得關鍵技術的公司,表面上是私人企業,背景往往具有官方甚至軍方的色彩。

台灣政府應研擬強化保護關鍵技術的立法措施,才能避免中國的國家間諜或是具有中國官方色彩的廠商,透過在台分支機構或駐台人員,接觸台灣敏感科技的技術人員、勸誘其竊取關鍵技術與情報。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武漢肺炎疫情讓各國深切意識到,將生產集中在中國,是一件高風險的事。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加大供應鏈撤出中國的力道。(美聯社)

加入美經濟繁榮網絡,台灣新活路

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加速供應鏈撤出中國,並重建貿易秩序,策略性拉攏印太六國建立「經濟繁榮網絡」(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台灣應慎重評估是否加入此一信任夥伴聯盟,並思考如何以民主價值同盟概念,提出產業合作發展的對應政策,協助台灣廠商維持國際供應鏈的重要性外,也掌握台灣產業在美中關係調整之際的新活路。

此外,爭取台美投資協定(BIA)與台美貿易協定(FTA)也是政府必須持續努力的目標。至於產業開放的短期陣痛,例如豬肉、牛肉是否開放進口的問題,則考驗政府當局的意志力。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暨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智庫研究與金控公司治理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錦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