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中原大學事件讓我們反省招收陸生目的

2020-05-22 11:00

? 人氣

中原大學副教授招名威(左)偕同立法委員何志偉(右)召開記者會,指控校方試圖介入學術自由。(盧逸峰攝)

中原大學副教授招名威(左)偕同立法委員何志偉(右)召開記者會,指控校方試圖介入學術自由。(盧逸峰攝)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偕同立法委員何志偉召開記者會,指控中原大學校方要求他因為在課堂上使用「武漢肺炎」與「中華民國」兩詞,讓課堂上的大陸學生(簡稱陸生)觀感不佳,對全班進行兩次道歉。中原大學校方後來也釋放出招名威上課的影片與逐字稿,說明招在課堂上的確有發言不當,並且用語極其針對性,並非校方試圖介入教師授課的學術自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陸生不只是生意,存在主權問題

這個事件已經在輿論發燒,支持與反對招名威的言論都有。支持方主要的立論點是,招名威毋須為使用「中華民國」四字對陸生道歉,並認為中原大學校方的立場偏中,有損國格;反對方則認為,招名威言論過於針對課堂上的陸生,甚至有歧視嫌疑,所以招也應該為此在課堂上對學生道歉。

雙方各執一詞,但這件事情背後反映的問題卻鮮少有人討論。當台灣因為少子化造成部分大學與系所面臨招生問題,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自二○一一年馬英九政府時期開始,台灣各大學正式招收陸生。第一年,包含學士、碩士與博士學程,總共有一萬二一五五位陸生;這個數字在一六年時來到四萬一九七五人,但之後就逐年減少。這也跟台灣政權從親中的國民黨政府轉為抗中的民進黨政府有顯著關係。

就一九學年度來看,總共有二萬五○四九名陸生分散在台灣各個大學裡。當然,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這學期為數不少的陸生都是透過網路授課,繼續他們在台灣的學業。

從數字來看,雖然陸生總人數只占這個學年度總學生人數的二%,仍然不無小補。此外,如果這個政策可以延續下去,讓陸生人數進一步增加,有鑑於中國與台灣人口比例懸殊的差距,可以讓這些可能被淘汰的學校與系所繼續存活。

台灣各大學自2011年開始招收中國學生,但部分私校為爭取中國學生就讀,在兩岸議題上向中國論述靠攏。(新新聞資料照)
台灣各大學自2011年開始招收中國學生,但部分私校為爭取中國學生就讀,在兩岸議題上向中國論述靠攏。(新新聞資料照)

不能喪失最初賣點:學術環境自由

招收國際學生這件事,本質上理當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學生可以獲得他心目中的教育與文憑,而學校也樂得以此擴大自己的收益;但就招收陸生而言,卻不是如此單純,因為中國與台灣之間存在著主權問題爭議。

各大學無不想方設法在陸生市場分一杯羹。對國立大學來說,因為台灣公立大學並非是法人化組織,而是由教育部統籌管理的公家機關。當學校在招收陸生的時候,以教育部公告的作業要領為招生或處理陸生問題的基本原則。但對私立大學來說,因為並非公家機關,各個學校董事會與行政單位有比較多自由,可以透過不同方案與策略吸引陸生。

也正因為如此,這些私校往往必須要在兩岸議題上往中國的論述靠攏,甚至呼應中國外交部大外宣的論調,以免影響未來的陸生招生情形。就如同在中國的台商一般,其言論自由往往會被大幅度的限縮。

這種做法,在現在台灣意識高漲的社會氛圍之下,很容易招致民眾負面的觀感。此外,這些需要仰賴陸生生存的學校,往往必須箝制自家教授的學術與言論自由,以免招致中國政府的反彈。然而,這類型的行為卻反而喪失了最初吸引陸生的賣點──台灣自由的學術與輿論環境。

美國許多學校也都有大量的中國學生。美國大學廣收中國學生的原因,除了是這些學生所帶來的學費收益之外,更是讓這些學生可以在自由的言論環境之下,接收到共產黨教育文宣以外的知識,藉此讓中國學生可以在完成學業之後,把民主與批判的能力帶回中國。

招收陸生來台灣,也應以此做為出發點,讓陸生感受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差異,而進一步思考中國內部的問題,這才應該是招收陸生的主要目的,並以此為台灣與兩岸關係帶來正向的效益。

美國哈佛大學(AP)
美國許多大學廣收中國學生,不只著眼於學費收益,更希望中國學生在自由學風及言論環境潛移默化下,培養民主與批判能力。圖為哈佛大學一景。(美聯社)

高校國際招生來源也要多元化

台灣各大學在面對陸生時應該保持開放態度,最重要的是,讓陸生感受到不同的環境,讓他們親身體會民主跟威權之間的差異,以此做為增進兩岸關係的橋樑。不過,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國外仰仗中國學生帶來收益的大學,在下個學年度都受到重大影響,台灣的各大學也自然不在話下。

正如同全球生產鏈在受到這次疫情的影響之後,正把對中國生產線的過度依賴,分散到其他開發中國家一樣,台灣高等教育如果要抵擋少子化所帶來的困境,則必須向其他國際市場招生,方得以解決這個問題。(本文作者為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葉耀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