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墮胎權的催生者,後來為何支持反墮胎?「羅伊訴韋德案」原告臨終前的震撼告白:一切都是演出來的!

2020-05-20 18:00

? 人氣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左)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左)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她的案件改變了法律,她的人生故事分裂了國家,現在她自述什麼才是真正的詹・羅伊。」

──紀錄片《又稱詹・羅伊》(AKA Jane Roe,暫譯)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1973年著名的「羅伊訴韋德案」判決,寫下墮胎合法化的重要判決先例,婦女墮胎權在美國自此受到憲法保障。此案原告羅伊,身處對抗傳統世俗價值與捍衛女性身體自主權的爭議中心,她有一個深埋心底數十年的秘密:推動墮胎合法化的她,突然持有反墮胎立場,其實是演出來的,為此她從反墮胎陣營那裡獲得至少45萬美元(約新台幣1347萬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是一個好演員」

羅伊(Jane Roe)的本名是諾瑪・麥科維(Norma McCorvey),三度懷孕萌生墮胎念頭、但從未進行人工流產的她,1970年開啟轟動全美的墮胎司法戰,先是化名為羅伊,接著透過韋汀頓(Sarah Weddington)和柯菲(Linda Coffee)2名女律師控告德州政府,挑戰德州的墮胎禁令,麥科維因此成為支持墮胎權陣營的核心人物。

代表德州政府的聯邦地方檢察官韋德(Henry Wade,1914-2001)打輸了這場官司,聯邦最高法院3年後作出「羅伊訴韋德案」(Roe v. Wade)判決,奠定美國墮胎合法化基礎。麥科維被反墮胎人士視為「殺人犯」,不過她的立場卻在1995年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她成為天主教徒並為反墮胎陣營站台,企圖推翻自己早年辛苦打下的墮胎合法判決,這也被視為反墮胎陣營的壓倒性勝利。

後來20幾年間,麥科維聲稱「墮胎是殺人」、「年輕無知被當成宣傳墮胎工具」,但她立場突如其來的翻轉,仍是世人解不開的謎題。5月22日即將上映的紀錄片《又稱詹・羅伊》揭開塵封謎底,麥科維2017年臨終前吐露震撼告白:「一切都是演的……我拿了他們的錢,他們把我放到鏡頭前,告訴我該說什麼,我就說什麼。我也做得很好,我是一個好演員。」

「我清楚知道自己當年懷孕的感受,我不想再讓其他女性嚐到這種滋味──廉價、骯髒、一無是處。女性會犯錯,當她們和男人犯錯時,就會發生這種事。(懷孕)是大自然的作用,你不能阻擋,也無法解釋,它就是會發生。」麥科維在紀錄片終於說出真實的立場,「一個年輕女人想不想墮胎,都與我們無關。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稱(墮胎)是一種選擇。」

麥科維2017年2月20日在德州東部城一間養護中心過世,享壽69歲。離開人世前幾個月,她接受紀錄片導演史威尼(Nick Sweeney)的拍片提議,並說出「臨終告白」。她強調,過去的反墮胎「演出」都是「謊言」,之所以改變立場是因為她得到了「拯救行動」(Operation Rescue)等反墮胎組織的報酬。

偷竊、性侵、家暴 她命運多舛的人生

麥科維1947年出生在保守純樸的路易斯安那州西部城鎮,她的人生坎坷,10歲時闖加油站偷錢,逃亡到奧克拉荷馬州,但因為與女性友人接吻而遭到目擊者報警。她被送到德州甘城女子感化學校(Gainesville State School for Girls)完成國中課業,那是她童年最快樂的時光,每當校方准許回家時,她都會再做些壞事,好讓自己被送回感化學校。

從感化學校畢業,交由母親的表兄弟照顧,是她人生夢魘的開端。她指控,這名親戚連續3周、每天晚上都對她性侵。16歲時,麥科維嫁給煉鋼工人艾伍德(Elwood McCorvey),紀錄片中她說,某一天她發現自己懷孕了,沒想到這個消息卻讓丈夫出拳揮向她。她向法院控訴遭受家暴,選擇離婚、回到娘家,1965年生下第1個孩子梅莉莎(Melissa)。

麥科維染上吸毒和酗酒惡習,還直接把孩子丟在娘家,成天在外遊蕩,麥科維的母親一氣之下報警、控訴女兒「拋棄嬰兒」罪,梅莉莎的監護權歸麥科維的母親所有。1967年,麥科維未婚懷了第2個孩子,她選擇生下,並把孩子送給他人領養。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2年後她第三度懷孕,這次她起心動念想要墮胎,友人建議她聲稱遭受性侵而懷孕,以此理由申請人工流產手術,但麥科維沒有向警方舉報性侵的紀錄,最終墮胎申請遭到駁回。因此無路可走的她,決定化名羅伊,透過律師提告,挑戰德州的墮胎禁令。麥科維從未親自出庭接受法官問話,都是由韋汀頓和柯菲兩名律師代表出席,整個官司耗時3年,麥科維也在這期間生下第三個孩子。

1973年,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以7票贊成、2票反對做出判決,認定女性墮胎權獲得憲法增修條文第14條提到的「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 Clause)及「平等保護條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保障,即確保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受政府侵害。主筆判決書的大法官布萊克蒙(Harry Blackmun)明文寫下,孕婦可在懷孕首3個月自行決定要不要墮胎,且政府不得干預。

「我喜歡女生,但我媽說這是很髒的」

麥科維打贏官司之後,與同性伴侶岡薩雷茲(Connie Gonzalez)度過約10年的「無名」生活。在1994年出版的第一本自傳《我是羅伊:我的人生、羅伊訴韋德案,以及選擇的自由》(暫譯,I Am Roe: My Life, Roe V. Wade, and Freedom of Choice),她坦承自己是女同志。

不過在1995年,反墮胎團體「拯救行動」在麥科維任職的墮胎中心旁開設辦事處,讓她有了重大改變,她開始聲稱自己是「羅伊訴韋德案」兩名律師的「傀儡」。1998年,麥科維出版第2本自傳《愛贏了》(暫譯,Won by Love),敘述她從支持墮胎權變成反對墮胎權的過程,同年成為天主教徒,並宣布自己不再是同性戀。麥科維同年也在聯邦參議院委員會上宣布:「我會奉獻餘生,推翻以我名義通過的法律。」

但在紀錄片中,她向史威尼坦承,放棄與岡薩雷茲數十年的感情讓她非常痛苦。曾因性傾向遭警方逮捕的她並表示,家人也不同意她與女性相愛:「我喜歡女生,但我媽說這是很髒的。」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諾瑪・麥科維,一個有缺陷又迷人的女性

川普(Donald Trump)總統上任以來,先後提名了兩名保守派大法官葛薩奇(Neil Gorsuch)及卡瓦諾(Brett Kavanaugh),打破聯邦最高法院的立場平衡,右傾保守佔優勢的情況可能持續數十年。許多州的反墮胎團體趁此推行墮胎禁令,他們認為就算民權組織告上最高法院,大法官會議仍有可能會推翻「羅伊訴韋德案」判決。

在選舉即將到來的這一年上映紀錄片,導演史威尼表示他無意掀起爭議,只是想藉由電影呈現真實的麥科維,一個有缺陷又迷人的女性。導演說,她的人生處處都是矛盾,支持墮胎卻從來沒有接受過人工流產;推動墮胎合法化,但從沒有站上法庭為自己的理想聲張,1995年還改為宣揚反墮胎;她改變了美國歷史,但卻認為辯論雙方都把她當棋子。

「電影的焦點是諾瑪,她才是我真正希望人們從電影中獲得的訊息,她是這個極富爭議話題的核心人物,」史威尼說,「面對這樣的問題,不同的玩家可能會傾向於將『詹・羅伊』化為為(簡單的)標誌或獎杯,但背後呈現的是真實的人,有著真實的故事。諾瑪難以置信地複雜。」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