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作家在台灣:台灣防疫成功,是歷史造就的「同理心」

2020-05-20 12:30

? 人氣

臺灣因執行徹底的邊境管制及封鎖措施,因而有效控管疫情。鑑於此,我深刻體會到要防止此種傳染病的流行,盡可能地提前部署,讓資訊公開化,與整個共同體建立信賴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一開始就預想到會付出昂貴的社會成本,但如果延後處理,整座城市非得進行封城的話,屆時的損失更是無法估算。另外,拜臺灣政府的先見之明所賜,就算是弱勢族群,也不用暴露在被感染的危險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關這次新冠肺炎的因應措施,臺灣在世界上收到許多正面的評價。有很多媒體或評論家認為有幾個原因:因為一直以來和中國的緊張關係,對WHO(世界衛生組織)不會過度信任,尋求一套獨自的對策,以及過去對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經驗,無關人事酬庸而是依據能力延攬專家入閣,並尊重其專業而得來的成果。

不管是哪個理由,都有道理。但是,我認為根本的原因在於更深層之處。

簡單來說,就是臺灣一路走來的全部歷史,都活用在這次的防疫行動之中。

臺灣政府對弱勢族群的同理心

臺灣的宗旨是什麼呢?WHO秘書長譚德賽在記者會上指責臺灣,宣稱「遭受來自臺灣的種族歧視攻擊」之際,蔡英文總統回答:

「臺灣向來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我們長年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比誰都知道被歧視和孤立是什麼滋味。自由、民主、多元、包容,是臺灣人堅信的價值,想要邀請譚德塞訪問臺灣,就能了解到我們對防疫的努力。」

從此高格調的反駁內容中,可窺見端倪。

臺灣真正獲得如此價值觀的路途是遙遠、崎嶇險峻的,經過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時代,1945年後受到國民黨統治,因爆發二二八事件而實施戒嚴令,經歷了「白色恐怖」時代,有許多無辜的人因政治鎮壓而遭到逮捕、處刑。之後,受到1980年代高漲的民主化運動影響,1987年解除戒嚴令,1996年實施總統直接選舉。一路走來,才終於實現了「臺灣人的人民自決權」

在經歷三度政權輪替的臺灣,透過投票,培育出來的是的「檢驗功能」。如果被選出來的領導者有濫用權力或重大缺失的問題,臺灣選民會進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透過彈劾或投票毫不留情地拉下台。

與民主化一起盛行的,是長年以來受到壓抑的女性、原住民和性少數(LGBTQ)等弱勢族群的權利運動。2005年,增修憲法條文裡面導入了保障女性立法委員名額的比例制(佔立委席次大約三成的比例代表制裡,各政黨必須推派半數以上席次的女性擔任不分區立委),提高女性立委的比率,以及近年來在原住民運動中高聲疾呼的「没有人是局外人」,明顯地可以感受到對於所有的天災人禍和不平等皆視為「自家事」的同理心,也孕育了相互靠近、想要伸出援手的心情。這也表現在2011年發生東日本大地震之際,臺灣捐給日本的巨額義援金之舉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