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當中美隔洋爭奪郭台銘時,台灣在「處變不驚」中?

2017-05-12 08:10

? 人氣

李克強(右)參觀富士康與郭台銘談話,中美兩大國都在爭取他的投資。(取自中國國務院官網)

李克強(右)參觀富士康與郭台銘談話,中美兩大國都在爭取他的投資。(取自中國國務院官網)

當中美兩大經濟體,隔洋爭奪鴻海郭台銘時,台灣在作些什麼?我們繼續「實踐蔣公遺訓」,在處變不驚之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4月27日,郭台銘2度進入白宮,商討鴻海至美國投資事宜,最後並見到美國總統川普;郭台銘承認說「我們簽了一個約,到時候會公佈」,外界認為鴻海將在美投資70億美元,以建構新世代面板廠為主,創造的就業是5萬個。

2周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親自出馬,到鴻海集團在河南鄭州的富士康科技園考察,他向郭台銘推銷中國未來的「亮麗的前景」─他說:「我們會進一步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大陸有巨大的市場和人才資源,是發展製造業的最佳投資目的地。」因此希望希望富士康把更多高階研發和全產業鏈放在大陸。

高層出面,或是威脅、或利誘、或許以前景,顯然效益不錯;對美國,郭台銘會投資70億美元,投資核心在高階面板,效益是創造帶動5萬個就業機會,其實帶動的供應鏈效益則尚未評估;現在所差者是落腳何處,還要視各州給予的優惠與其它條件而定。

對中國,郭台銘對李克強承諾,除了研發中心,還要在河南布局電動車項目、LED面板項目、物流項目等,要把最具前瞻性的科技引進到鄭州,把最先進的產品線放在大陸─而在此之前的3月,郭台銘才在廣州啓動投資額達610億元人民幣的10.5代面板廠興建案。對李克強「期勉」鴻海「在鄭州持續加強研發創新等相關產業的布局和投入」,郭台銘是慨然的承諾:富士康在河南的發展不會只有三年到五年,而是30年到50年的事情,富士康會「扎根河南」。

同一時間在台灣,郭台銘引發的話題是:2020年要選總統嗎?這是一個在此刻、連郭台銘自己都難有明確答案的問題,但大家討論得非常起勁、熱切,至於鴻海在中美大手筆投資,台灣是否受影響?未來台灣在鴻海的全球佈局中會扮演什麼角色?還是會逐漸淡出消失,沒什麼人關心,連政府似乎也不當一回事,大家一起「無感、冷感」。台灣從政府到社會「務虛不務實」的特性,在此顯現無遺。

鴻海是台灣最大的民營製造業廠商,雖然是以代工為主,但其技術能力、擁有的專利數在國內已居冠軍,而且經連續14年是台灣的「專利王」。台灣的科技產業雖然以代工起家,同時也以代工為主,但台灣一直有偏執的「重品牌而輕代工」的傾向,不過,鴻海算是把「代工」這門功夫修練到極致,它有全球120萬員工,名列全球第2大的單一雇主名單,單是「生產流程、工廠管理」這個領域,全球就難有敵手。

這樣一家大型企業,自然成為各國爭取的對象;該注意的是這種大型企業與其龐大的投資,能帶來的不是單純投資本身的經濟效益與就業機會,更重要且長遠的是其帶來的「供應鏈效應」─許多與龍頭企業相關的上中下游供應鏈的投資設廠,都可能必須隨著龍頭企業遷移。當年台灣主要IT廠商先到珠江再進內地的遷移投資,就帶動不少供應鏈追隨。對中國而言,固然因龍頭廠商的投資與其帶來的供應鏈投資,而能大大受惠;但對台灣而言,則是雙重損失。

不過,台灣似乎也早已無力亦無能板回劣勢,不但吸引不了外人直接投資(FDI),近年吸引外資金額都排在全球倒數幾名,連國內的投資,除了台積電幾家龍頭企業外,已多年未見金額夠大、有指標意義、具串連供應鏈效益的投資案了。但台灣似乎認為鴻海的投資都是「低階、勞力密集」的產業,所以就儘量去中國投資吧,這些投資不可能在台灣發生;但卻忽視鴻海其實早已一路往產業價值鏈的上游與高端走;如果以美國遠高於台灣的人力成本,鴻海猶能有投資設廠的可能,台灣當然也有機會爭取。

更該注意的是不僅是川普的「美國優先」,到底會吸引多少台灣企業赴美投資,外界看到的是從鴻海到台塑、義聯都已確定要到美國投資;台積電、和碩則是「評估中」, 連公營的中油都在評估赴美投資。每個企業的投資能量必然有一定限度,企業的投資擺到中國或美國後,在台灣的投資必然受排擠,而不論是站在經濟成長、或是產業結構調整、甚至拯救低薪困境,台灣都需要民間的「投資、投資再投資」。

台灣政府未必需要為郭台銘及鴻海的投資開小門、量身訂製特別的優惠條件,但至少該了解、也盤點一下台灣的投資環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讓外資不來、內資外逃,企業越來越視在國內作大型投資為畏途。別再麻木不仁只知拚政治,在中美兩大國搶奪郭台銘的投資時,台灣變成只能作壁上觀,繼續處變不驚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