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被遺忘的戰役—1944年柯爾遜-契爾卡塞包圍戰

2020-05-24 07:10

? 人氣

紅軍當然不會就此罷手,立刻從突出部南北方向發動大規模攻勢。因為準備庫斯克攻勢而被弱化的德軍防線,無法阻擋紅軍士氣如虹的衝擊,節節敗退。到了年底,紅軍的戰略反攻成績斐然,收復了斯摩稜斯克(Smolensk)、基輔(Kiev)、卡爾可夫(Kharkov)、頓巴次盆地(Donbass),切斷克里米亞(Crimea)與南方集團軍的聯繫。在烏克蘭,德軍被迫放棄整個聶伯河以東的地區,紅軍甚至在冬季冰凍期在幾個地區跨越這條大河,建立了橋頭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0518-1943年底東線戰場局勢。(作者根據美國西點軍校二戰地圖集修改)
1943年底東線戰場局勢。(資料照,作者根據美國西點軍校二戰地圖集修改)

聶伯河從基輔以下轉向東南,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Dnipropetrovsk)以下再度轉向西南流入黑海,因此形成一個巨大的河灣。1944年初,德蘇兩軍就大致以這個向東突出的河灣為界,互相對峙。東線戰場上的互動模式,一向是德軍在夏季進攻,而紅軍在冬季反擊。庫斯克會戰後,紅軍掌握戰場主動權,提早進行戰略反攻,改變了這個模式。柯爾遜-契爾卡塞位於基輔東南方,是希特勒指定的眾多「戰略要衝」之一,德軍奉命堅守該地以備將來渡河之用(即便這個可能性已微乎其微)。紅軍在1944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剷除這個突出部,再創一個「聶伯河畔的史達林格勒」大勝。

其實將這個新攻勢與史達林格勒圍城戰比較,政治宣傳的意味大於戰役相似性。首先,史達林格勒是在德軍戰略攻勢中,紅軍被動採取的防禦戰。其次,雙方都陷入單一城市攻防的陣地消耗戰中,沒有任何機動作戰技巧可言。最後,即使規模大上許多,史達林格勒攻防事實上成為德蘇領導人的意氣之爭;德軍若是提早撤出,或是紅軍封鎖住該城繼續向西深入,都會減少更多傷亡,而獲得更多軍事優勢。柯爾遜-契爾卡塞突出部戰役則不同。對於德軍而言,在冬季戰鬥的不利條件下,企圖守住這一小塊冰凍大河西岸的據點,一點軍事價值也沒有。因為德軍若是有能力在夏季反攻,柯爾遜-契爾卡塞並不能給渡過聶伯河提供多少優勢,加上基輔已被紅軍光復,很容易牽制此地的軍事行動。在紅軍方面,此時整個烏克蘭戰區的各方面軍,都還在向西推進的全線反攻運動中,不給德軍任何喘息的機會。從一開始,整個作戰的本質就具有高度流動性,德軍在過去四年中早已證明駕馭這種高速運動戰的能力(除了後勤方面有缺陷外),這次輪到紅軍驗證縱深打擊理論的實戰效果了。

20200518-柯爾遜-契爾卡塞包圍戰戰役過程。(作者根據Michael Avanzini所繪地圖加註)
柯爾遜-契爾卡塞包圍戰戰役過程。(資料照,作者根據Michael Avanzini所繪地圖加註)

戰役過程

柯爾遜-契爾卡塞突出部南北長約90公里,東西寬約125公里,面積為11250平方公里,只比庫斯克突出部的一半大一點。負責防禦這個地區的德軍有9個步兵師(第332、167、168、88、82、72、112、57、213師)、1個裝甲師(黨衛軍「維京」師)、與1個裝甲擲彈兵旅(黨衛軍「瓦隆尼亞」旅),編組成第42、11軍;由於數個月來的激戰,每個單位都遠低於編制人數,總計只有5萬9千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