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被遺忘的戰役—1944年柯爾遜-契爾卡塞包圍戰

2020-05-24 07:10

? 人氣

正如德軍將領較少提及戰爭最後一年難堪的挫敗,紅軍對第一年兵敗如山倒的窘況,也不太願意多說。相反地,對第二、三階段卻投注了極大的心力加以研究,特別是兩階段銜接的部分,意義最為重大,因為它代表作戰法臻於成熟的關鍵時刻。194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的柯爾遜-契爾卡塞包圍戰(Battle of the Korsun-Cherkassy Pocket),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戰前紅軍軍事理論的論述,完整地體現於1936年的《野戰教範》(PU-36)。這套理論顯示強烈的攻勢主義,以徹底殲滅敵人軍事力量為戰爭目標。作戰的準則為強調聯合兵種作戰的「縱深打擊」(Deep Battle):攻擊發起前,必須執行周密設計的欺敵行動,創造奇襲的條件;由空軍與砲兵的大規模準備射擊揭開作戰序幕;以步兵為主體的聯合兵種軍團(聯兵軍團)在狹窄的正面發動攻堅突破;敵人的戰術防禦區被突破後,由機械化部隊擴張戰果,進行縱深穿透。整個作戰過程中,各軍、兵種之間必須緊密協調,各單位的指揮官也被要求獨立思考最佳的解決方案。

純就理論內容而言,紅軍的軍事思想創新,與德軍閃電戰理論(雖然德軍從未用個這個詞彙)並駕齊驅,同為二戰前現代化戰爭的最高成就,英、法、美、義等國都瞠乎其後。但是這套理論並未付諸實行。史達林於1937年對紅軍進行大整肅,三分之二的高階將領都被清洗,對軍隊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這套革命性的思想也因此束諸高閣。德蘇戰爭的第一、二階段,紅軍從瀕臨滅絕的災難中浴火重生,慢慢累積充足的實力與指揮經驗,並得以自信地擺脫史達林的控制,而在第三階段開始實踐縱深打擊的準則。

戰役背景

1943年7月,德軍針對烏克蘭的庫斯克地區發動大規模攻勢,企圖從底部切斷這塊面積約22000平方公里的突出部。此時的德軍經過兩年的消耗,實力已今非昔比,從戰線各地好不容易調集了65萬人、2600部戰車與突擊砲、1800架飛機,將要對抗已經從容準備了好幾個月的紅軍守備部隊。紅軍投入2個方面軍,合計132萬5千人、3500部戰車與突擊砲、18800門火砲與迫砲、2900架飛機。攻勢從7月5日開始,經過一週的艱苦戰鬥,北面的攻勢僅推進了12公里;南邊雖有強大的裝甲軍團,但也只有35公里的進展,而突出部的寬度長達250公里,德軍已達到攻勢頂點,後繼乏力了。7月10日,英美聯軍登陸西西里島,嚴重威脅西歐戰場的局勢,希特勒被迫將精銳的第2黨衛裝甲軍抽調至義大利,庫斯克會戰以失敗告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