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中部長設普篩2條件」談證券研究員的罩門:貝氏推理(下)

2020-05-17 19:00

? 人氣

研究員工作核心是在問:這一家是好公司?與貝斯牧師問:上帝是否存在?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這種大哉問,其背後蘊含的都同屬認識論(Epistemology)哲學思維—我們是用趨近法認宇宙,隨著我們收集的證據愈來愈多,我們越來越接近真理。在股票研究實務上,我們必須將這種大哉問試著具體化與量化,否則在實際操作上只會落於「清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疫情掀起全球股災,3月時投資市場瀰漫恐慌氛圍,如今已逐漸穩定下來。(柯承惠攝)
廖國峰呼籲,在股票研究實務上,我們必須將大哉問試著具體化與量化,否則在實際操作上只會落於「清談」。(資料照,柯承惠攝)

因此,研究員工作核心問心問題,就可形塑與量化為類似問題:依目前的資料,我該多相信這家公司今年EPS=10元呢?此時的機率可以用來衡量一個人對某件事的相信度(Degree of belief)。所以,估計一家公司EPS的過程,與破解密碼有異曲同工之妙。研究員首先要根據現有的資訊加上過去經驗,建立一個先驗的(Priors)EPS預估模型,再經由不斷蒐集的新訊息(可能是公司本身或產業)產生新證據的分量,用以修正原先EPS的相信程度,產生新的相信程度,如此就是研究員的日常:一直不斷試驗,以求趨近真實EPS。因此,運用貝氏推理,可以捕捉到研究員看到新證據後,是如何改變心意背後的邏輯,同時確保「如何讓證據說話」的最佳方式。

五四運動學者胡適所提倡科學的治學精神: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與貝氏推理可說英雄所見略同。只不過後者,更明確點出,假設就是建立先驗經驗,小心求證就是估算新證據的分量。至於在實務操作上如何建立先驗經驗,如何估算新證據的分量,則又是另一值得探討的議題了!

(註1):貝斯完成論文後,就將作品束之高閣,至今後人無法曉得為何貝斯從未發表這篇論文,也不知道他為何想出這個理論,只能從伴隨論文所表時,由普萊斯所寫導讀中猜測出來。

(註2):若我們已知是一公平骰子,求連續出現四次5點的機率,則屬於正向機率。

(本文作者為時間投顧創辦人,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林哲良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國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