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重新思考地方創生,從鄉鎮市本位到縣市本位

2020-05-19 05:40

? 人氣

作者認為,「如何把人留下來」是重要的問題,但從來都不是為留而留,這裡有錢賺,而且可以尊嚴地賺,所以人願意留下來,這才是地方創生的起點。圖為示意圖。(資料照,林瑞慶攝)

作者認為,「如何把人留下來」是重要的問題,但從來都不是為留而留,這裡有錢賺,而且可以尊嚴地賺,所以人願意留下來,這才是地方創生的起點。圖為示意圖。(資料照,林瑞慶攝)

2019年是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過了一個寒暑,我想也到了可以回顧與檢討的時機。先說結論,我認為地方創生的政策架構,應該從「鄉鎮市本位」改變成「縣市本位」。換言之,我認為應該放棄過去以鄉鎮市公所為行動主體的設計,而改以縣市政府(尤其直轄市政府)為行動主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行的地方創生政策架構很複雜。化約來說,可以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彙整提案,一部分是投入資源。

彙整提案的部分,原政府機關、學研機構、社區、社團、企業都可以提案。則由鄉鎮市公所彙整地方創生事業的提案,由鄉鎮市公所作為提案的收件窗口,只有在跨區的時候才由縣市政府擔當。投入資源的部分,則是由國發會盤點各部會資源,再根據受理篩選的提案需求進行媒合。

20200514-行政院14日內閣總辭,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出席內閣閣員合影,並確定未留任。(顏麟宇攝)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資料照,顏麟宇攝)

之所以稱這樣的政策架構「鄉鎮市本位」,是因為當鄉鎮市公所擔當提案收件窗口的同時,鄉鎮市公所無可避免地成為該區各種地方創生事業構想的集結處,有利益就有衝突,那也無可避免地成為該區各種政治鬥爭的交會點。

政治鬥爭,本來是有可能成為刺激地方創生事業提案的誘因與壓力。然而,現行的地方創生政策架構沒有現成且直接的資源可以運用,國發會無錢可發,只能盤點與媒合,而且盤點媒合的還是其他部會的資源,那當然緩不濟急又鞭長莫及。對政治行動者來說,要通過鄉鎮市公所來爭取這筆資源CP值實在太低。政治行動者的缺席與退場,結果就是地方創生就如同社區營造、農村再生,淪為另一場小資本小規模小格局的提案遊戲。

這種「鄉鎮市本位」的設計,當然是從日本經驗汲取而來。日本在推地方創生的時候,相當強調基層政府與基層公務員的能動性與主導性。相應於此,台灣在推地方創生的時候,更強調要把地方創生與行政革新放在一起來思考,甚至要用前者來帶動後者。

和服、振袖。每年1月的第2個星期一是日本的「成人之日」,年滿或即將年滿20歲的年輕男女大多會穿上傳統服飾慶祝自己成人。(美聯社)
這種「鄉鎮市本位」的設計,當然是從日本經驗汲取而來。日本在推地方創生的時候,相當強調基層政府與基層公務員的能動性與主導性。(示意圖,美聯社)

這樣的觀念完全正確,但顯然太小看行政革新需要的時間與能量,也顯然太高估國發會的實力與覺決心。現行的地方創生政策架構顯然做不到這件事情,可預見的未來也看不到這件事情發生。而長期來說,我們都死了。

有鑑於此,我才會主張,要從「鄉鎮市本位」改變成「縣市本位」。對現行的政策架構來說,這樣的改變幅度並不大,只需要做三點調整:

第一,以縣市政府作為主要的提案收件窗口。

第二,國發會應要求縣市政府設定「縣市級地方創生戰略」。

第三,國發會應依據「縣市級地方創生戰略」作為受理篩選提案的標準。

這三點調整有什麼意義呢?

以縣市政府作為主要的提案收件窗口,那縣市政府在收件的過程,就會掌握到學研機構、社區、社團、企業的地方創生事業構想。相較於鄉鎮市公所,縣市政府更有能量與規模,來回應並推廣這樣的構想,甚至把這樣的構想挪為己用。而政治行動者也更有誘因與壓力參與其中,更能帶動競爭與刺激。

所謂「縣市級地方創生戰略」,其實就是迫使縣市政府提出一個以縣市為範圍的地方創生計畫。既然是以縣市為範圍,那就可以從縣市以下劃出各種等級的大小分區。以台中為例,就能劃出舊城區、新市區、山線、海線、屯區等大分區,而舊城區又能劃出中西區、東南區、北區等小分區。而大小分區又可以按照國土計畫、區域計畫、都市計畫,設定出各自的永續發展指標,進而提出各自的「如何把人留下來」的問題意識,提出各自的地方創生KPI。

母親節全家出遊,讓來場溫馨城市漫遊。(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以台中為例,就能劃出舊城區、新市區、山線、海線、屯區等大分區,而舊城區又能劃出中西區、東南區、北區等小分區。而大小分區又可以按照國土計畫、區域計畫、都市計畫,設定出各自的永續發展指標。(資料照,台中市政府提供)

縣市政府成為主要的地方創生行動主體,至少會有幾點好處:

首先,可以少做白工。地方創生事業構想在起始階段,往往有很多重複且交疊的事務,什麼調查啦什麼整合啦什麼基礎建設,分散在鄉鎮市公所反而浪費心力。

其次,地方特色DNA才挖掘得出來。挖掘地方特色DNA很費力,對政府對民間都是如此。縣市政府至少有文化局文化處,就算不是政府做而是由民間做,縣市政府局處提供的支持協助,也比鄉鎮公所科室要來得大。

再來,企業投資比較能到位。「企業投資故鄉」是國發會推動地方創生的五大戰略之一,那比起鄉鎮公所,縣市政府吸引企業或配合企業的執行力更強,可課責性也更高。

老實說,雖然地方創生當初在日本興起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解決地方人口流失(又稱之為地方消滅)的問題。但我總是疑惑,消滅就消滅了,如果地方的人都不在乎,那又何必呢?台灣畢竟不像日本部落性這麼強大,我在思考地方創生的時候,比起人口流失,在地經濟的永續性更為重要。

「如何把人留下來」是重要的問題,但從來都不是為留而留,這裡有錢賺,而且可以尊嚴地賺,所以人願意留下來。我想這才是地方創生的起點。

*作者為台中市議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