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閱讀器百花齊放!銷售額7年成長為5億 電子書下個突破關鍵是?

2020-05-23 08:00

? 人氣

雲端時代來臨,越來越多人使用電子書閱讀器。(mooInk,Readmoo.com)

雲端時代來臨,越來越多人使用電子書閱讀器。(mooInk,Readmoo.com)

雲端時代來臨,靠著手上小小的手機、平板,除了追劇、打遊戲;閱讀這件事,隨著電子書產業的發展,也漸漸有了數位時代的樣貌。台灣自2012年讀墨Readmoo開賣電子書以來,近幾年包括樂天Kobo、博客來、亞馬遜等平台陸續進駐,專屬閱讀器也逐漸百家爭鳴;出版、平台業者認為,在平台、閱讀器陸續到位的情況下,下一步能否有所突破,關鍵除了電子書的轉製率,另一方面,則是閱讀習慣能否繼續深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我國出版產業銷售額,實體書籍方面從2013年269.95億,於2016年跌至185.6億,近年則逐漸回溫,於去年來到190.73億,而此外,數位出版品部分,則處於起步的高成長狀態,從2013年的1億543萬,到去年已成長為5億1264萬,所占比率也逐年提高。

20200515-全台數位出版品銷售額。
電子書等數位出版品近年成高成長趨勢。(風傳媒製表)

銷售平台、閱讀器大增 電子書「個人購買」成大宗

回顧電子書一路走來,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表示,5年前台灣電子書銷售是以圖書館採購為主,占了整個市場大概50%,另外25%是個人購買,剩下25%是台灣大哥大、遠傳等電信業者,提供給用戶的吃到飽方案;現今個人購買已經占了大概6、7成,圖書館大約只剩3成,電信吃到飽越來越少。

趙政岷指出,成長飛快的原因,很重要一點是銷售平台變多,如讀墨已經耕耘很久,凌網HyRead則主攻圖書館;這幾年來,2016年樂天Kobo登台、博客來2017年進軍電子書市場, 亞馬遜也在去年來台等,平台越來越多,現在1本書大概有10幾個平台,擴散性就出現了,就像紙本書的書店變多一樣。

趙政岷談到,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閱讀器出現。如讀墨、樂天、凌網都有自己推出閱讀器,過去雖然亞馬遜也有推出閱讀器Kindle,但對台灣讀者來說,一來Kindle不方便購買,再者平台上的繁體中文書也不多,所以閱讀器的出現非常重要。在其中,他認為讀墨是領頭羊, 一來他們是最早的本土品牌,也非常大力推動閱讀器。

讀墨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mooInk」(截自讀墨網站)
讀墨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mooInk」。(資料照,取自讀墨網站)

「不是比別人晚就不做!」讀墨:閱讀器是電子書成長關鍵

讀墨執行長龐文真表示,電子書在國外發展已久,甚至他們2017出自家閱讀器Mooink時,也有人說跟Kindle比慢了10年,「但我們高速公路、捷運也比其他國家晚,社會要不要進步?不是比別人晚就不要做」。他認為閱讀器的確是電子書成長關鍵,人人願意讀、出版社也越來越願意製作電子書,開始讓業者覺得台灣是有市場的。

對於電子書平台、閱讀器漸呈百家爭鳴態勢,趙政岷說明,如此確實帶動出版社推動電子書的意願,以前供應的書很少,沒什麼書可賣,現在大家願意來生產,生態就慢慢餵養起來,「我們這幾年都是3到5成成長,已經從過去一年大概500萬營業額,到去年有1800萬,每年累積上去其實很可觀。」

數位內容競爭激烈 閱讀風氣養成不易

不過,隨著平台陸續到位、閱讀器尺寸規格越見完善,趙政岷也指出,過去的成長是來自於平台的出現,更進一步就是要看讀者的閱讀習性,能不能被建立或加深?另一個可以期待的,是來自平台跟出版社的促銷、閱讀活動推動,可以帶給電子書閱讀更多推廣。他預期電子書可以達到10%,但在耗費的時間上卻無法肯定。

趙政岷進一步說,國內上網可取得太多免費閱讀的內容,人們停留在手機上的時間很長,但不是讀書,是看劇、打遊戲、滑臉書、聊LINE,正因為台灣網路太便宜,數位內容也有很多競爭對象。

滑手機(圖/niekverlaan@pixabay)
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分析,國內上網可取得太多免費閱讀的內容,讓數位內容競爭相當激烈。(資料照,取自niekverlaan@pixabay)

趙政岷認為,未來的突破點,是養成讀者願意付費看數位內容的習慣,如國內目前有許多好的新聞網站一樣。他舉例,像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都要付費,但在台灣,這個習慣還有待慢慢建立。而電子書會有帶頭的作用,他也持樂觀的態度,希望讀者會像買LINE貼圖、買點數一樣,慢慢被養成習慣、越買越多。

「不管電子書、紙書都是書,現在最大挑戰是讀者不看書。」趙政岷表示,有些人會遲疑,紙電是否互相排斥,的確對一些消費者來說是排擠的,但他認為,只要願意看書,不管紙、電都應該鼓勵,「如果讓他失去閱讀習慣就是失去了,失去電子書讀者,就會失去紙書讀者,兩件事是相乘上去的。」

(延伸閱讀:「陳時中講完話,誰還想看嚴肅的書?」電子書成長未搭上宅經濟順風車

「看到飽」型態盛行 文創業者點出閱讀習慣重要性

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劉定綱則指出,現在文化內容的搭載形式平台化,一個平台上,可同時享用多形式的娛樂內容,相較下每個人願意支付的費用就比較低,多數人習慣了像網路影音平台Netflix等這樣「看到飽」的形式;回過頭來看,電子書是以平台方式呈現沒錯,但每個項目需要另外付費,多是紙書定價的7折,需要搭配其他優惠才有誘因, 對接受紙本書的人來說,會覺得便宜,但對習慣其他平台的使用者來說,就會覺得很貴。

對於閱讀器,劉定綱也指出,即便現在廠商都努力降低定價,但低價版功能不見得好,反而是功能更好、更舒適的高價版銷量比較好,因為重度閱讀者願意花錢,而對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它就是個很貴的產品。

像是Netflix、HBO等國外影視串流平台有足夠的資金產出原創的獨家內容吸引會員,或直接與台灣的影視製作團隊合拍電影及電視劇。(圖/取自Unsplash)
Netflix等影視串流平台多為「看到飽」的消費型態。(資料照,取自Unsplash)

「商品就是核心」 電子書銷售緊扣轉製量?

樂天電子書營運部長周立涵認為,如果電子書要有下個高峰,關鍵在於書的轉製量,「現在還有許多紙本書沒有做成電子書,商品本來就是電商的核心」,如果讀者想買書卻沒電子書時,當然選擇紙本書,因此就會少一部份業績。

周立涵以樂天上架情況指出,樂天2016年開台時只有9000多本書,到現在已經有10萬本,過去2年許多出版社都提高投注在轉製上的資源,2018、19年成長很高,出版社至少知道有利潤,就願意投資,畢竟5、6%銷量如果拉掉,對一個產業也是很大影響;當然出版社最初可能擔心會搶到銷量,但現在比較沒疑慮了。

不過,電子書的轉製,也面臨著成本考量的問題。周立涵表示,出版社當然是優先轉製銷售量好的書,像是商管、行銷類幾乎都有轉製,銷售不好的類別就不一定會有。以目前翻譯書來說,紙書、電子書版權都是分開談,出版社拿版權的成本也是一個考量,另外一個部分是作者沒有意願,儘管這部分比例沒有很高,但如果1、2個大作家不做就會有影響,如蔡康永的暢銷書雖然很多讀者詢問,但許多都沒有電子書版本。

蔡康永研究所時念UCLA的電影所,同學們都傳說他念了個「怪系。」(圖/取自蔡康永臉書)
樂天電子書營運部長周立涵指出,並非每個作家都願意作品轉製成電子書,如知主持人、作家蔡康永等人。(資料照,取自蔡康永臉書)

周立涵並認為,電子書也要思考,不是只當紙書的替代品,從紙書轉製成電子書,在電子書產業裡只是是基本,這某種程度是在當替代品,後面還要思考「什麼是電子書獨特的特點」?

另外,根據公共圖書館統計系統資料顯示,我國公共公立圖書館館藏電子書,近年來可謂大幅成長,從2014年的逾32萬種,來到2018年已突破127萬種;在借閱冊數、人次方面,也隨著民眾逐漸接受數位閱讀而蓬勃成長,2014年借閱冊數為79萬7040、借閱人次84萬3414;2018年已分別成長為287萬4140冊、375萬6023人次,而此成長是否可能衝擊電子書市場?

20200515-公立圖書館電子書借越統計。
我國公共公立圖書館館藏電子書,近年大幅成長。(風傳媒製表)

圖書館電子書成長反釀衝擊?業者:若都不看書,就全部一起死

周立涵表示,每間圖書館裡頭,一本電子書可能也只有採購3、5本權利可出借,借完了讀者還是要等,只是省掉到圖書館的過程;且因採購成本考量,新書或熱門書數量不多,出版端也會思考,如果給圖書館的本數太多,是否會影響業績。因此,真正的商品策略還是在出版社這端,而他自己是正面看待,讓更多人接觸電子書,就更有機會去消費。

劉定綱認為,公共圖書館牽扯到對書的使用習慣,不見得會引導到消費習慣,但同時也不見得互斥;不見得有助於讀者買書,但也不見得阻礙買書,像他們一本書給圖書館4個電子書出借權利,如果只是以看書為主,大家可能是覺得不用實際跑一趟圖書館、不用看被翻爛的書,這種借閱習慣的改變跟消費之間沒有一定關係,而其實圖書館借閱目前前幾名,都還是大眾小說,他認為不見得有助於銷量,但也不見得會壓縮到銷量。

趙政岷對此則同樣抱持正向看法。他表示,確實有人會擔心圖書館瓜分市場,「但如果大家不看書,就全部都一起死」,圖書館成長快,一來因為以前沒什麼選項,這幾年出版社願意提供電子書,願意看的讀者也增多,已經不是以前的沙漠時代,基礎建設跟產業生態環境都健全了,推動的力量也更強,就希望大家能一起更好。

新新聞1732期
新新聞1732期

☞從手指到眼球,掌握新聞脈動,現在就訂閱/購買紙本《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