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你,人生難道只有「考上理想大學」?他:這時代只要會劃卡,文盲也能上大學

2017-05-11 09:20

? 人氣

我們是否該試著讓十八歲的青年自主思考求學的目的?(圖/寶瓶文化提供)

我們是否該試著讓十八歲的青年自主思考求學的目的?(圖/寶瓶文化提供)

「引領我的,是對真實所懷抱的熱情。我對所有的問題,都是以此為出發點考量。」—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十八歲的你,想要做什麼?

你有夢想嗎?你是否還記得十八歲時的夢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在高中教書十來年了,每年六月總會送走一批又一批的畢業生,當然也會幫學生簽畢業紀念冊。

每次簽紀念冊的時候,我總會看看學生在上面寫了些什麼。有一點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幾乎每個學生的夢想,都是「考上理想大學」?等了十八年,也算是成年人了,怎麼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半點想像?人生難道只有「考大學」嗎?

回想我自己的十八歲,當年以第一志願填進師大公訓系,研究所畢業後,因為是公費生,很順利地分發當上老師。除了當兵那一年半,中間連個空檔也沒有。

某方面而言,我也算是人生勝利組,沒有一天失業過。但是我很後悔。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真希望當初不要那麼早就當老師。我失去了太多探索人生、追尋夢想的機會。

媒體報導,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大女兒瑪莉亞(Malia Obama)二○一六年錄取哈佛大學,但她沒有打算馬上入學,打算延到隔年秋季才入學,因此將有一個空檔年(gap year)。

空檔年是什麼?它讓學生「有機會去旅行,探索不同的興趣,並在大學生活開始前學習一些經驗,並且變得更為成熟」。

哈佛官網也貼出一篇以《要讓下個世代先暫停一下,還是弄到油盡燈枯,失去熱情》為標題的文章,描述中小學教育壓力對學生的影響,文章寫道:

「許多三、四十歲的醫師、律師、學者、企業家說,他們擁有這些專業能力與成就是因為別人對他們有如此的期望,他們未曾暫時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熱愛這份工作。他們常說自己完全失去了青春,從未活在當下,且總是追求一些不明確的目標。」

教育部規劃「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於二○一七年八月正式推動,一○五學年度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均可申請,三年最多補助三十六萬。整體方案有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協助高中職職涯探索;第二階段則在高中職畢業後,透過「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協助學生進行國際與生活體驗,以及「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協助學生進行職場體驗。而「青年就業領航計畫」之職缺,將會特別重視優質職缺及傳統技藝人才傳承與培養。

為什麼會有這個政策的出現?我想,和現下「只要會劃卡就能上大學」的荒謬現象脫不了關係。

回到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的時空背景,當時台灣十八歲的青年,進入四年制大學的機會還不到百分之十八,擠不進升學窄門的青春學子,只能年復一年關在南陽街的重考班裡,不斷填鴨背誦記憶,這對國家人才的培育當然是大大的傷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