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淞山觀點:「相信人民」就該參審、陪審制合併試行

2020-05-16 06:40

? 人氣

2018年的「落實司法改革,5 月5日支持陪審制大遊行」啟動記者會。(資料照,甘岱民攝)

2018年的「落實司法改革,5 月5日支持陪審制大遊行」啟動記者會。(資料照,甘岱民攝)

最近,為了司法院提出的「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準備在立法院進行審查,所引發的參審制與陪審制的制度優劣爭議成為熱門的話題,在立法院的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公聽會上上演前大法官許玉秀與法務部次長蔡碧仲的激烈互槓砲火,而民間團體「陪審參審一併試行推動大聯盟」也在5月8日在立法院大門口集結發聲,宣告已有逾150個民間團體聯署支持陪審或兩制並行,且痛批司法院草率、傲慢,無法解決法官貪污、恐龍判決、政治干預三大弊病,同時間,立法院國民黨團、時力黨團與民眾黨黨團總召也到場表態支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這個爭議在2017年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推動人民參與司法制度」議題中關於人民參與審判應採取何種制度,在分組會議是未作成決議,當時支持參審制、陪審制都是7票,而支持兩制合併試行的也有5票,因為都未過半數而無法作成決議。然而,時過境遷,如今司法院卻以當初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投票時,兩案併行票數最低,以及雙軌制會導致兩套制度非常複雜也有違反平等原則疑慮的理由,採行日本裁判員制度的「參審制」為模式的「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導致目前陷入民間司法改革團體集體站出來反對的局面,他們有些人是支持「陪審制」,也有些人是支持「兩制合併試行」的折衷方式,如今又加上在野黨力量的聲援,讓這次司法制度的重大變革問題,埋下可能演變成「官民對立」、「朝野衝突」的嚴重隱憂。

20180502-台獨團體到民進黨中常會場外樓下,台獨團體到民進黨中常會場外樓下,訴求「陪審制度不建立,民進黨綱是個屁?」。(陳明仁攝)
台獨團體到民進黨中常會場外樓下,訴求「陪審制度不建立,民進黨綱是個屁?」。(資料照,陳明仁攝)

民進黨須謹慎處理 以避免民眾信任感流失

是以,全面執政的蔡英文政府倘若不願意積極努力去處理這個隨時可能引爆民怨沸騰怒火的司法改革重大爭議,而讓司法院與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繼續一意孤行,強行推動這個只有「半套民主」的人民參與審判制度,導致人民對司法與司法改革的信賴感嚴重流失,甚至在立法過程中就引爆更大的對立衝突政治情緒而難以化解,恐怕就會重創民進黨執政的政治形象與公信力,甚至可能成為壓垮民進黨執政「價值」的重要「破口」!

為什麼如此呢?原本參審制與陪審制的爭議在司法制度發展上就各有其優缺點,在學理與司法實務運作與施行上本就難以有所定論與定見。然而,台灣的民主化改革發展過程當中,從黨、政、軍與媒體的改革及解構,到「廉明政治」、「透明化政治」與「責任政治」的新政治文化確立與形成,走了幾十年的政治努力過程,民進黨是因為站在民主浪頭上引領人民不斷前進,才奠定了今天二次全面執政的政治基石。

「傾聽人民的聲音」、「相信人民」就是民進黨在不斷淬鍊的過程當中,逐漸成長茁壯,且最為依賴憑藉的執政法則,因此,才有今天走向「司法民主化」、「審判民主化」的人民參與司法制度的可能變革即將產生,這是秉持「相信人民」的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環節,也是重建人民對司法產生信賴的重要變革工程,如此艱難且巨大的政治挑戰與任務,就將由民進黨政府與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扛起責任,完成政治改革民主化的最後一張拼圖。

美麗島事件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最後讓國民黨黨國體制崩解。
「傾聽人民的聲音」、「相信人民」是民進黨最為依賴憑藉的執政法則,因此,台灣才有走向「司法民主化」、「審判民主化」的今天。(圖片取自網路)

司法改革問題兩黨相同 人民質疑執法公信力

事實上,從扁政府到蔡政府時代,民主政治的發展雖然與時俱進,但從外界觀感與各種民調數據來看,司法改革問題一直是「與國民黨執政沒有任何差別」的嚴重問題,最為人所非難與詬病!「貪污法官」、「恐龍法官」問題依然嚴重,政治干預司法問題雖已有所減輕或緩解,但法官「選擇性執法」的政治判決還是時有所聞層出不窮,人民對司法的信賴度嚴重不足,「司法公信力」問題還是人民心中永遠的痛!因此,所謂的「司法改革」如果還只停留在「司法官僚體系」的法律人菁英自醒自覺的改革階段,用「不相信人民」,甚至是「歧視人民」的角度去做思維及改革,恐怕最後的結果也是「換湯不換藥」的權威式改革,甚至是「假人民之名」的花瓶式、背書式改革,難以挽回人民對司法的信任與信賴。

因此,準備進入第二個任期的蔡英文總統,對於這麼有重大爭議存在的「參審制」或「陪審制」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試行」問題的判斷與處理,是該好好審慎面對,千萬不要只是把這個棘手問題丟給司法院或立法院去處理就行,以為事不關己,何必捲入紛爭呢?殊不知,這是一個原本是屬於司法制度變革的法律問題,在台灣的政治發展上因為人民對司法的嚴重不信賴感,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對執政者信不信任的「政治問題」,稍一不慎處理就很可能導致人民情緒上的反感與反撲,能不審慎評估判斷嗎?

20180103-立法院,前立委蔡啟芳舉辦「籲陪審制度儘速落實,杜絕烏龍判案」記者會,批評恐龍法官,籲落實陪審制度。(陳明仁攝)
前立委蔡啟芳舉辦「籲陪審制度儘速落實,杜絕烏龍判案」記者會,批評恐龍法官,籲落實陪審制度。(資料照,陳明仁攝)

事實上,所謂的「試行」,就是落實司法民主化的一大步,是可以藉由制度變革的「相互比較」與「相互競爭」來獲取人民的判斷、選擇,最後形成新的共識且擴大採行。既然參審或陪審制度各有其優劣之處,且存有重大的爭議,到底採取何種制度可以影響或改變人民對司法的觀感與信賴?應該是要都拿出來一起「合併試行」並加以比較其實施效果,才是最公平、客觀且貼近民意的政治判斷與決策選擇。這是標榜站在民主化浪頭引領台灣前進發展的民進黨政府所應該採取的「價值標準」,如今卻演變成要「被改革」的司法院強行推出只有唯一「參審制」的「半套民主」試行方案,把「相信人民」的核心價值與理念完全束之高閣,甚至恣意加以蹂躪、賤踏,這豈是想要完成歷史定位的蔡英文總統所願意看到的局面呢?

總之,台灣的政治改革經緯萬端、錯綜複雜,而司法改革又是人民感受上最嚴重的問題,千萬不可輕忽懈怠,也不能只是期待「被改革者」自我的覺醒或反思,而必須站在人民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挽救人民對司法的信心與信賴感。因此,如何「相信人民」以更加開放的積極態度來面對相當棘手的「參審」或「陪審」制度試行方向與結果,讓人民當家做主決定自己所想要「相信司法」、「相信政府」的可行制度,而參審與陪審制的「合併試行」就該是最為重要的司法改革「第一步」,才不會因此「失信於民」,讓人民反而對民主政治改革的發展「痛徹心扉」!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