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言必稱痛點的陷阱

2017-05-12 06:50

? 人氣

消費者

相對於企業來說,消費者買東西是為自己或者自己在乎的人所購買,如果新創的產品或者服務能夠成功解決消費者的痛點,那應該就可以很順利了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從痛點出發的B2C創業家往往會忽略消費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消費者是否花錢、乃至於花多少錢買一個東西,通常跟這個東西有什麼用關係不大。

關於這一點我最喜歡舉的例子如下:大多數美國的消費者要購買一個128GB容量的快閃碟時,一定會在電子商務網站上貨比三家,或者在Deals.com之類的網站上仔細搜尋,並比較各種折扣方式——必須要填表寄回才能收到折扣支票?或者下次購買同公司產品時得到折購?或者立刻得到折扣?——後,才會下訂單刷卡,然後得意洋洋於自己省下了10美元之類的金額。

同樣這樣一個消費者,可能一轉頭就在星巴克買下一杯單價5美元的調味拿鐵咖啡,結帳時還順道追加一包3塊99美元的英國品牌洋芋片——儘管他並無法說清這兩筆消費對他來說有沒有快閃碟來得有用。

這就是我常在專欄中強調的感受性價值(perceived value)——消費者並不是根據一個產品的用處來決定購買與否以及其合理價格,而是根據很多跟感受相關的因素,或甚至是下意識的。

這代表的是B2C創業家如果光從痛點出發去構思產品和服務,很可能會比B2B創業家錯得更離譜。

舉例來說,過去兩年內我就先後收到過3家分別在東京、倫敦和紐約的硬體新創提案,3家新創都想開發自動美甲機。3家所舉的痛點都一樣:美甲沙龍收費高昂,特地前往沙龍做指甲得浪費不少時間,美甲的結果取決於美甲師的技術(和當天的心情)等。3家都認為如果能夠有自動美甲機,女性消費者就可以隨心情而定隨時改變指甲的顏色和花樣,3家都打算開發APP讓消費者可以自己設計美甲花樣,3家都打算建立平台讓大家分享這些設計花樣,3家都計劃透過販售指甲油耗材和高階裝飾品來得到持續營收,3家都提出日本和美國這樣的大國的美甲沙龍數目和預估市場大小⋯⋯等。

五星級餐廳化身Salon,美顏料理配美甲服務,「豪」享受!(圖/台北萬豪酒店提供)
作者認為,女性花時間到美甲沙龍去美甲不只是為了有美麗的指甲嗎,也是為了與美甲設計師聊天交流。(圖/台北萬豪酒店提供)

但是我對這3家創業家都只提出一個問題請他們思考:女性花時間到美甲沙龍去美甲真的只是為了有美麗的指甲嗎?

事實上只消問問有固定在上美甲沙龍的女性朋友們就知道,她們在美甲沙龍度過的時間,很大的一部分在於跟自己熟稔的美甲設計師打屁。換句話說:很多美甲設計師提供的不是只有美甲服務,而包含傾聽煩惱的心理諮詢服務,她們(有時是他們)的工作是讓客戶在走出沙龍時,手指和心理都煥然一新。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自動美甲機可能取代的市場就不會是他們所估計的沙龍市場,而是原本就存在的DIY美甲市場。這塊市場仍然很大,但如果考慮到萊雅或迪奧這樣有出產指甲油產品的品牌,每年都花大筆金額在明星廣告代言上,創業家就得考慮消費者是否連DIY美甲都不太是被痛點所驅動——會不會重點不在於美甲有多花時間多辛苦,而在於美甲油是否是辛蒂克勞馥代言的?

結語

我並不是要否定以痛點出發的精實新創文化,但不管是B2B或者B2C創業,創業家應該仔細思考企業或者消費者付費的動機和誘因,以及他們的決策機制。一個沒有人解決的痛點有可能真的被你挖到金礦,也有可能是在整個應用框架下不值得被解決的痛點,也有可能值得解決但因為付費動機、誘因和機制卡住了,就算解決了也拿不到錢。

把這些事情先想清楚後,對於設計產品和服務也能夠有更多啟發,才能真正開發出人們願意付費的產品,走向成長之路。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