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臺灣人看兩岸問題的「四大迷思」

2020-05-14 06:10

? 人氣

但是筆者認為,一個國家內部有「鴿派、鷹派」實屬自然,而國民黨其實在兩岸關係之中扮演了「穩定力量」的角色。夾在兩強之間,利用兩岸在「九二共識」對於「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模糊空間,並非是所謂的「欺騙臺灣人民」,確實達到了擱置政治分歧、追求解決實質問題與合作的成果。這如同美方的「一中政策」與中共的建交「三公報」,對臺海關係的認定同樣創造了模糊空間,相互擱置分歧並展開多項合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外,國民黨新上任的主席江啟臣,近期投書於「國際民主聯盟International Democrat Union, IDU」,呼籲並爭取臺灣加入WHO。多國的前任領導人以及政黨領袖均是IDU的成員,並在自己國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力,國民黨如此以政黨領導人的身分,進行「政黨外交」並尋求國際上多方的支持,在國際現實之下創造了「彈性空間」,絕對比「募資刊登紐時」的「文青外交」來得更實際與有效。再加上國民黨近期的改革推動,皆已證明國民黨在走與過去不同的道路,是誰在「愛臺」還是「保台」,不證自明。

20200508-國民黨主席江啟臣8日於振興紓困追加預算案表決後接受媒體聯訪。(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國民黨其實在兩岸關係之中扮演了「穩定力量」的角色,圖為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訪。(資料照,顏麟宇攝)

第四個迷思:民進黨敢推動台獨

許多人認為,民進黨長期經營地方,並有進步價值、與弱勢站在一起,而如今連任的民進黨,更是獲得了史無前例的民意支持度。能獲得這樣的成果,除了內部整合的成功以外,也受益於外部因素的影響和話語權的掌握。但是,高支持度也同時承受了高壓力,臺灣民眾在兩黨輪流執政的發展脈絡之下,漸漸對於公共事務有所關注,加上長期推動的「監督透明化」,使得民眾對政黨的動向多有所注意和觀察。社會高關注度與極端化的對立,也使得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備受壓力,很難像四年前一樣「模糊過關」-2016年的蔡政府特別拿著註明要遵守聯合國2758號決議與「一中原則」的邀請信參與WHA會員大會。

一直以來,民進黨總是無法打好「內政牌」,換取民眾主動的支持,所以需要將民眾對於國內政策的關注度進行轉移。尤其在新潮流派系掌握主導權之後(新潮流派系起自於《新潮流雜誌社》,成員陣容堅強),雖元老級人物多已褪色,但是其一直強調「強化群眾運動路線、積極準備總體決戰、透過草根民主組織、進行人民和平革命(參見1990年的雜誌封面)」的理念也在掌權之後得到了實現,促使臺灣社會形成極度的兩極,從而忙於相互對立和鬥爭。如此一來,結合近幾年的紛爭,將可以清晰發現其假藉「民主」之名、行「鬥爭」之實。

深入探討也可以發現,2016年民進黨的競選口號為「點亮台灣」,而2020年的主軸則是「抗中保台」。歷經四年點亮了臺灣之後,卻面臨到需要對抗中共以保護臺灣,會如此演變,當然與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脫不了關係。自阿扁任內以來,廢除或者凍結台獨黨綱的聲音在民進黨內部爭論不休,因為部分人士發現,中共已經明確訂定「反對台獨」的路線,倘若民進黨不將黨綱進行調整,則會成為發展兩岸關係當中的「絆腳石」,堅持台獨路線所造成兩岸衝突的升高,亦非美方所樂見;但是,若真的將台獨黨綱凍結或廢除,又會引起黨內派系的強烈反彈,造成派系割據,無法贏得選舉。所以,目前民進黨的路線則是刻意擱置台獨黨綱的爭議,並且在形式上滿足獨派的期待,所以陷入了「不敢台獨」的困境。

蔡英文讓兩岸溝通回歸到「九二年的談判事實」
目前民進黨的路線則是刻意擱置台獨黨綱的爭議,並且在形式上滿足獨派的期待,所以陷入了「不敢台獨」的困境。圖為總統蔡英文。(風傳媒)

結語

以上對於四個迷思的反思,突顯了過分簡單化思維以及話語主導權的可怕,正如武漢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醫師所說:「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筆者認為,既然是投身於學術領域的一份子,有必要利用所學將「過於簡單化的思維」重新「複雜化」,針對社會現象,告知世人們尚未察覺到的隱患。

總得來說,針對近期橫行的「大風向」,筆者僅挑選了以上四項「已成形」的論點進行粗淺的論述和探討,其實各項均可以延伸成為各自獨立的主題文章,希望能促使讀者們進行延續的思考或是進一步地研究發展。最後,面對如今嚴峻的國際局勢,臺灣需要團結以對。筆者希望面對詭譎的國際氛圍,臺灣內部的紛爭應該要歇止了,臺灣是時候要團結了,網軍或側翼應該要停歇了。臺灣應該是國際社會的暖流,而非帶刺的玫瑰。

*作者為政大外交所碩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