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奇觀點:執政周年,蔡政府該上一課經濟學

2017-05-09 07:00

? 人氣

就職一周年,蔡政府最該做的是上一堂經濟學的課。圖為蔡英文總統5日在總統府,接受東南亞國家媒體聯訪。(總統府提供)

就職一周年,蔡政府最該做的是上一堂經濟學的課。圖為蔡英文總統5日在總統府,接受東南亞國家媒體聯訪。(總統府提供)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提過「強勁的經濟成長是最好的社會福利計畫」。良好的經濟運作不僅可以支援社福,也方便各項政策的推行,更是改革的一大助力。蔡政府執政周年,改革的決心固然令人佩服,但是從「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到前瞻基礎建設,執政團隊卻是破壞市場運作、誤解改革重點以及虛耗財政資源。事已至此,如果蔡政府再不補修一課經濟學、改弦易轍的話,「好心做壞事」恐怕就會成為執政之旅的墓誌銘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例一休」以「有形的手」攪亂市場運作

政府如有能力積極介入市場的話,共產主義和計畫經濟應當可以主導全球,但現實卻是以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為主流。即使號稱實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也是以計畫經濟為形式,實際上卻是用市場經濟來運作。在法規和監管鬆綁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科技(FinTech)產業的發展甚至比歐美國家更加先進蓬勃。雖然這並不代表市場不需要法規和監管,但卻可以從中感受政府「有形的手」如何影響企業運作。

儘管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有利於企業和經濟的發展,過去造成中低階層被剝削和欺壓的歷史仍不可抹滅。因此,政府在經濟上要注重工作者的基本保障,並適時介入勞資雙方勢力的平衡,但不該在細節上強力運作,使得勞資雙方皆失去彈性。政府如想在現有基礎上增進工作者的權益,所該做的是致力於經濟的轉型和發展,在經濟成長、人力吃緊的情形下,迫使資方提供更好的工作條件來爭取人力資源。也就是說,改進工作者的生活,應該採用「軟性」的方法取代「硬性」的規定。

2017-04-24-五一勞工「反剝削、要保障」大遊行行前記者會,勞工團體演出行動劇,諷刺砍7天假、一例一休-陳明仁攝
五一勞工大遊行行前記者會,勞工團體演出行動劇,諷刺砍7天假、一例一休。(陳明仁攝)

雖說經濟成長和轉型難以一蹴可幾,但採用「硬性」的手段就想改善工作者的工時和生活,後果恐怕適得其反。在經濟學中提到,當政府積極介入、訂定最低工資的時候,或許可以短暫地提高工作者的薪資,但企業將本求利,在成本考量之下,可能會進行裁員或者調整工作分配和薪酬結構,屆時將會造成更多人失業或者找不到工作,甚至整體薪資水準還會「倒退嚕」。以同樣的邏輯來推導,當政府在「一例一休」中採取較死硬的規定時,難免造成勞資「雙輸」的結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向是企業面對政府施政的心態,這也是政府在經濟運作上不能積極採用硬性規定的原因。

有關「一例一休」的政策,不時會聽到民進黨提出辯解,認為這是在解決過去將工時下修的決策。另外,自居為中低階層勞工的代言人,民進黨認為自己該為勞工爭取更好的權益。然而,既然已經身為完全執政的政黨,蔡政府不該把後續立法的責任歸咎前朝,也不需在勞資雙方選邊站,而應回歸經濟運作的正常軌道,訂出符合長期發展的法規。這些法規必須具有彈性,也要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常識。

年金改革畫錯「重點」

年金改革在過去一年吵得沸沸揚揚。為了避免退休基金破產,蔡政府將改革重點放在薪資計算基準、18%和所得替代率等等。可想而知,同時也可以體會,既得利益者的反彈力道相當地強勁,因此改革方案訂下了「樓地板」的金額,以期降低阻力和保障被改革者的基本生活。然而,不論是哪種年金改革版本,從現階段來看,都僅僅只能延長基金破產的年期。這樣的改革方向,令人不禁懷疑,年金改革是否畫錯重點?

台灣生育率低迷,人口老化的隱憂浮現,經濟上又面臨中國強大的吸力,人才外流的問題也確實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的財政必須穩健,以應付未來的種種挑戰,而辛勤的工作者也不該一直擔心基金破產或是退休時成為被改革的對象。此外,財政資源也不該被既得利益者霸佔,因為財政資源有限,保障或照顧其中一方,另一方的權益就會遭受損害。既然如此,不僅是軍公教的年金改革,乃至於勞工的勞保,改革重點就應該朝著「確定提撥制」的方向邁進,取代現有「確定給付制」的設計。

20170504-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年金改革法案,進入逐條審查。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左)手拿麥克風發言,尋求共識。(陳明仁攝)
金改革法案,進入逐條審查。(陳明仁攝)

以香港的強積金(MPF)制度為例,政府規定雇主和雇員各提撥薪資的5%放入雇員自己的退休金帳戶內,而雇員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產品。在此種「確定提撥制」之下,政府不但不需向勞保一樣從國庫中提撥保費,在雇員退休時,政府也不需「確定給付」,以財政補貼基金操作不佳的差額。雇員自己選擇退休金投資的方式,不僅避免政府操作退休基金時所產生的弊端,同時可以促進民間基金的設立和發展,振興金融相關產業,政府還能從中收取更多的規費和稅收。在香港,不但對於勞工的退休金採取「確定提撥制」,對於2000年6月後加入政府的公務員亦是如此,這也是香港政府能夠經常保持低負債和財政盈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台灣在年金或退休金的改革上應該要朝向「確定提撥制」進行,因為這是對於經濟和財政最小影響的方式。「確定提撥制」方便讓企業估算成本,令受薪者負起自我規劃的責任,以免對於未來抱持不切實際的幻想。政府在節省支出以及減少突發性的補貼後,財政方能走向穩健,也才可以照顧真正需要被照顧的人,並視景氣循環來擴張或收縮財政政策。此外,以這樣的方式運作,政府也能避免未來面臨退休金破產時所衍生出的社會衝突和資源浪費。總而言之,當政府越想用「確定給付制」來保障人民生活的時候,經濟上所產生出的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前瞻基礎建設並不「前瞻」,恐怕還是財政黑洞

想像你是一名公司的股東。在公司設立之初,決定興建廠房和購買設備的時候,你會將此視為理所當然。當公司因應快速發展而擴大資本支出之時,通常你也不會有反對的意見。然而,當公司的規模和業務邁入成熟期,訂單和營收的成長空間變得有限,公司高層還想舉債擴張廠房設備的時候,此時,除非有一份完整的評估,預測效益超過成本,否則身為股東的你,應該不會拿自己的錢來開玩笑吧!

蔡政府在今年三月提出約8,824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重點內容集中在軌道建設,這令人不禁懷疑台灣是否還需要這些工程建設?政府是否仔細評估過成本效益?是否拿人民的錢在開玩笑?政府在投入重大建設時,除了需要思考成本效益、未來是否入不敷出、建設是否造成財政負擔等等因素之外,更要考量到機會成本。也就是說,政府在規劃前瞻基礎建設的時候,是否放棄了其他效益更高的選項呢?

立法院審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立委高志鵬宣布散會。(蘇仲泓攝)
立法院審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在數度衝突後,立委高志鵬宣布散會。(蘇仲泓攝)

蔡英文總統在競選期間曾提出五大創新產業的計畫,希望透過產業的創新和轉型,為台灣的企業和經濟提供升級和發展的契機。然而,在執政周年所提出的第一項財經大計畫,居然是以基礎建設為主,其中雖不乏綠能和數位等相關預算,但明顯地可以看出這個所謂「前瞻」的基礎建設計畫,重點似乎在為政治布局和看不到的需求做「前瞻」。當一間公司處於產能過剩而前景未明之時,公司高層通常不會貿然繼續設廠和添購設備,反而應該思考投入研發或進行轉型。蔡政府在台灣經濟成長遲緩、面對種種挑戰之際,居然還以負擔沉重的財政走回「設廠和買設備」的老路,卻不積極兌現競選時的政見以求創新突破,此舉實在令人感到心急如焚!

產業的創新和轉型雖是一條難走的道路,卻是台灣經濟發展所需的一帖良藥。相比之下,基礎建設的溝通和執行較為簡單,並在短期容易見到成效,但長期將會推遲創新轉型的急迫性,而且可能將對財政造成沉重的負擔。政府的財政資源有限,執行一項A計畫,必定排擠掉另一項B計畫。假使A計畫的成效不彰,損失的並不只是A計畫所投入的成本,還加上B計畫所不能發揮的效益。

蔡政府該上一課經濟學

從「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到前瞻基礎建設,蔡政府應該好好思考這些政策是否違反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政府不該以「有形的手」積極干預經濟,影響市場以有效率的方式運作。此外,經濟上的資源有限,政府在推動政策時,不只是要關注看得到的效益,也要思考看不見的機會成本,而且不僅要考慮短期,更要想到長期!

*作者為經濟小說作者,曾出版《肯恩斯城邦:穿越時空的經濟學之旅》,2000年開始投身於金融界,曾任職美林私人銀行,擔任首席副總裁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睿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