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瘟疫:種族歧視》從「黃禍」到「中國病毒」,美國亞裔的百年辛酸史

2020-05-11 09:00

? 人氣

麻州亞裔美國人舉牌抗議新冠肺炎歧視。(AP)

麻州亞裔美國人舉牌抗議新冠肺炎歧視。(AP)

都2020年了,「Chink」(中國佬,針對華人、東亞裔的侮辱用語)這個字眼竟再度衝擊歐美國家亞裔的生活。隨著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蔓延,世界各地針對亞裔面孔的語言、肢體仇恨攻擊越來越多。免費提供精神健康輔導的非營利機構「危機簡訊熱線」(Crisis Text Line)指出,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急遽升溫之後,亞裔人士來電求救的次數暴增160%。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亞太政策暨策劃委員會(A3PCON)表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3月改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Chinese virus)後,一周內就出現650多起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事件。國際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Ipsos)4月下旬公布的民調顯示,超過30%的美國人目睹有人將新冠病毒大流行歸咎於亞洲人。

曾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台裔企業家楊安澤(Andrew Yang)4月投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談到新冠疫情爆發後,他曾在新罕布夏州被一個十幾歲少年辱罵「中國佬」。楊安澤認為,亞裔美國人解決種族歧視的方法,就是積極為美國貢獻力量,證明:「我們不是病毒,相反地我們可以出一分力幫助治癒疾病。」

但南加州大學(USC)美國研究與種族學助理教授德里昂(Adrian De Leon)在獨立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撰文指出,深究亞裔美國人一百多年來的移民歷史可以發現,就算再怎麼努力表現愛(美)國主義,亞裔美國人也無法免於種族歧視。

2020美國總統大選:參加民主黨初選的台裔楊安澤(AP)
2020美國總統大選:參加民主黨初選的台裔楊安澤(AP)

種族血淚史:再怎麼愛國、犧牲奉獻,亞裔依然遭歧視

德里昂指出,在新冠肺炎危機席捲之前,美國社會對亞裔美國人的主流看法是──模範少數族裔(model minority)。亞裔人士被拿來與西語裔、黑人做比較,美國社會普遍認為亞裔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是較為守法、勤勞的公民。德里昂表示,但此觀念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才慢慢發展而來,在美國漫長的族裔平權歷史中,白人至上主義者曾視亞裔人士為「黃禍」(yellow peril),既不乾淨也不適合獲得美國籍。

在19世紀中期,許多華裔移民遠渡重洋赴美淘金,建設鐵路等大型工程也招募華裔工人,這些移工不僅從事礦業、建築業,還移居到城市中,從事餐館、洗衣店等低報酬勞動。美國南北戰爭後,經濟衰退導致工作競爭激烈、反華仇恨升高,1873年8月27日《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刊登一篇文章「中國人入侵!他們來了,多達90萬人」(THE CHINESE INVASION! They Are Coming, 900,000 Strong)。

美國白人種族歧視盛行,華人也無法倖免(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美國白人種族歧視盛行,華人也無法倖免(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惡名昭彰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將所有華人勞工拒於美國之外長達10年。這也是美國史上第一部完全禁止特定種族移民的法律。20世紀初期,菲律賓成為美國海外殖民地,美國殖民官員將歧視眼光放在當地人身上,認為他們是不潔、不文明的存在,把熱帶疾病、菲律賓「叛軍」視為美國維持統治的兩大敵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仇日氛圍讓日裔美國人「裡外不是人」,1942年2月19日,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簽署第9066號行政命令,授權陸軍部部長將國內某些地區定為「戰區」,戰爭必要之下,可以限制戰區民眾的自由。最終該命令成為14萬日裔美國人被送入內陸拘留營(集中營)的導火線──日裔民眾因為任何細微舉動遭指責是「日本間諜」,當局能以國防安全之名拘禁他們。

二戰期間,大批日裔美國人遭到美國政府集體拘留(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二戰期間,大批日裔美國人遭到美國政府集體拘留(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這項行政命令還影響了美國東岸的德裔、義大利裔美國人,但被監禁的絕大多數是日本裔,他們多為歸化公民,或是移民第二代、第三代。此外在軍方組成以日裔美國人為主的第442步兵戰鬥團之前,逼迫所有應募男性證明他們不是日本間諜,只對美國忠誠。

羅斯福宣布編成第442步兵戰鬥團時曾說:「美國精神不會,也從不考慮一個人的種族或血統。」多達1萬4000名日裔美國人加入戰鬥行列。然而美國政府直到戰爭結束後,才陸續解散囚禁日裔民眾的拘留營。德里昂表示,從這些歷史教訓可見,任何表達愛國主義的行為,都無法使亞洲移民免受種族主義侵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加州日裔美國人拘留所。(AP)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加州日裔美國人拘留所。(AP)

模範少數族裔的背後

幾十年來,種族平等的人權政治正確思想改變了美國社會不少,從政壇、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s)到好萊塢(Hollywood)等影視文化產業,亞裔人士慢慢提升了地位。擁有加拿大與美國雙重國籍的韓裔女星吳珊卓(Sandra Oh)2018年成為首位奪下2座以上金球獎的亞裔女性,她的感言是:「我以身為亞裔為傲。」

德里昂指出,從表面上來看,這是文化融合的時刻,但是亞裔美國人成為模範少數族裔的背後卻具有陰暗面,那就是站在白人的角度上,替黑人、西語裔、華裔少數族群「打分數」,透過提升亞裔地位,來排擠其他邊緣族群的生存機會。例如1943年美國廢除《排華法案》,不是出於同情華人處境,而是為了組成「同盟國」對抗以德日為首的「軸心國」,當時日裔、黑人依舊受到歧視。

另一個知名的「打分數」例子是在1965年,時任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簽署《哈特–塞勒法案》(Hart-Celler Act),不再將種族作為移民美國的限制,改讓擁有重要技能的亞洲和非洲人士優先移民,但是該法案也對拉丁美洲移民施加人數上限。

韓裔美國人因新冠肺炎大流行而遭到仇恨攻擊,出門變得小心翼翼,甚至帶GoPro來蒐集犯罪證據。(AP)
韓裔美國人因新冠肺炎大流行而遭到仇恨攻擊,出門變得小心翼翼,甚至帶GoPro來蒐集犯罪證據。(AP)

族裔之間的團結才是防疫之道

美國移民史,主要以美國經濟利益為本位,也含赤裸裸的種族歧視偏見。德里昂認為,亞裔美國人作為被歧視的對象在夾縫中求生,不是透過試著與政治當權者打交道,而是尋求與其他少數族裔合作。已故日裔人權運動家河內山百合(Yuri Kochiyama)是二戰拘留營的受害者,1960年代民權運動風起雲湧,她與其他有色人種團結一致,共同推動種族平權。

河內山百合與黑人民權領袖麥爾坎.X(Malcolm X)熟識,在對方的引薦下,她開始參與反越戰與各式各樣的民權運動。河內山百合的丈夫比爾(Bill Kochiyama)是第442步兵戰鬥團的退役美軍,1980年代比爾與其他日裔美國人聯合向政府索賠,要求對二戰中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日裔民眾道歉。促使雷根(Ronald Reagan)政府1988年通過《公民自由法案》(The Civil Liberties Act of 1988),並正式向美國日裔道歉。

這些民權運動先驅激發了亞裔美國人跨族裔的團結合作,洛杉磯社區發展團體小東京服務中心(Little Tokyo Service Center)即是著名的例子,該機構專門協助亞裔、黑人、西語裔美國人找到經濟適用的住房。草根團體「韓國城大眾」(Ktown for All)則是幫助所有族裔的無家者,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該組織呼籲加州政府提供空間協助無家者檢疫隔離。

回應楊安澤的呼籲,德里昂指出,國境邊界攔不住新冠病毒蔓延,愛國主義已不是對抗病毒與歧視的方法,跨國、跨種族的合作才是解方。「我認為每個人都必須效法過去和現在的非營利組織和活動家,跨越國界為全人類福祉做出貢獻。自我隔離、社交距離、保持良好健康習慣已經與愛國主義無關。相反,我們採取這些預防措施,是為了照顧國家內外的所有人,無論我們之間認不認識。」

美國各州的禁足令逐漸鬆綁,民眾戴著口罩上街(AP)
美國各州的禁足令逐漸鬆綁,民眾戴著口罩上街(AP)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