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別人能,為什麼我們就不能?

2017-05-05 06:10

? 人氣

圖二,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圖二,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如果有人質疑那是美國的情形,應該不能類比到台灣來?像這種對於「存續偏差」現象的擔憂很正常,但卻沒有必要。因為根據倫敦商學院的艾洛伊‧狄姆森(Elroy Dimson)與保羅‧馬許(Paul Marsh)兩位教授,連同倫敦股價資料庫(London Share Price Database)的主任麥可‧史陶頓(Mike Staunton),於2002年出版的巨著《樂觀大獲全勝》(Triumph of the Optimists: 101 Years of Global Investment Returns),其中便提出了嚴謹、可讀性極高的分析,最新版書籍裏頭探討了自1900年至2012年全球19個國家的金融市場。這19個國家在這段期間股票、公債及國庫券的實質投報率如下圖三所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三,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圖三,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可見得擔心那只是美國的金融市場表現而已,「應該」無法類推到其他國家的說法,顯得荒誕不經且多餘了。各位知道嗎?金融市場當中確實存在著持有期越長,該項金融商品的風險越低的明證。請看席格爾教授的例證,無論是股票、公債或是國庫券,當持有期間越長時,確實可以得到較低度的價格波動(如下圖四),值得注意的是,當投資期間拉長至20年、30年時,股票的投資報酬率保證為正!

圖四,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圖四,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還在懷疑嗎?我們的各個保險及退休基金若想要獲利達到7%以上的國際水準,在獨立自主、專業經營之後,就一定要謹記「長期持有」、「分散投資」及「降低成本」這三個原則。請看看退休基金實務操作市場的真實體驗:美國耶魯大學校務基金投資長─大衛.史文生(David Swensen)他領導的一支 30 人團隊,管理總規模達 220 億美元的耶魯校務基金,根據他著名的資產配置模型來經營運作,近 20 年來的年化報酬率是驚人的 13.7%!在他的領導下,耶魯大學每年 1/3 的校務預算就是由史文生的團隊所貢獻的。這個資產配置模型大致上採股、債、不動產(REITs)的比例約為 5:3:2。從上面席格爾教授的研究發現,美國金融市場當中,股票一般的年化投報率約為8.1%,而債券則為5.1%。所以不同於傳統以債券為核心的投資法,史文生相信,按照歷史資料,投資股票的長期報酬率較具吸引力,因此,他建議投資人應該以股票為核心來創造投資報酬,但是持股不能太過集中,因此建議以美股 30%,成熟國家股票 15%,以及新興市場股票 5%,合計 50% 來構成股票部位。至於用來分散投資風險的資產,他則是建議採用「美國公債」與「抗通膨債券」,各占 15%。公債可以提供金融危機時的保障,而抗通膨債券則嚴格保護資產不受通膨所侵蝕。至於「不動產證券化」(占20%)這項介於股票與債券間的商品,也是主要提供基金投資擁有因應通膨的能力。這個資產分散配置的投資組合,15 年來,合計創造了年化報酬率約7.4%的標準績效。

文末,僅以國內業界擁有超過20年投資與共同基金業務資歷的朱挺豪先生所言作結,「如果你可以承受較高的波動風險,可以稍微拉高股票的投資比重,但如果不希望投資組合能分散風險,則可以拉高債券與 REITs 的比重;再從這些類別裡找到相對應且適合自己的基金,然後長線的、持續的、有紀律地進行投資。」所以,親愛的,可以不要再說基金投資績效「別人能,但我們卻不能」了嗎?

*作者為國中老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