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別人能,為什麼我們就不能?

2017-05-05 06:10

? 人氣

作者認為,基金經營績效是攸關身家財產的重要問題,怎麼可以隨便讓一些號稱領有金融相關證照的人來操盤就好了呢?(資料照,曾原信攝)

作者認為,基金經營績效是攸關身家財產的重要問題,怎麼可以隨便讓一些號稱領有金融相關證照的人來操盤就好了呢?(資料照,曾原信攝)

看到基金募集廣告的末了之時,總免不了快速而急促地唸過這一串的投資警語:「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原本只是金管會怕民眾一股腦地買進基金而忽視了風險問題,因而硬性規定一定要附帶的投資警語─就如同每一包香菸上面某個角落所打上的健康警語一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投資一定有風險,這個概念就連非專業的投資者也都知道。可是要是連一個教師工會理事長也可以在政論節目說出「投資不如去賭博」這一類讓人傻眼的話來,就可以知道我們的教師養成教育是否少了基礎「投資理財」這塊拼圖呢?基金投資是何等專業的事,攸關眾多受僱者晚年退休生活品質與保障的退休基金投資更是如此,怎麼可以等閒視之呢?所以世界各國無不老早就開始針對國內的退休基金經營管理制度,進行篤實而切中要領的改革─真正的改革,而不是假改革之名,行鬥爭之實。譬如執世界退休基金管理之牛耳的荷蘭,抑或是後起之秀的加拿大、美國、瑞典,甚或是澳洲及新加坡等國,咸皆如此改革,沒有一絲一毫職別或世代的算計與鬥爭,只有坦誠相見、真心面對問題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才是真正福國利民、永續經營的真改革。

投資當然有風險,不然每個進入資本市場的人若是都會賺錢,那請問誰要賠錢?事實證明,從國際上各國退休基金經營表現來看,有專業投資素養的經營團隊,比較能夠從市場上賺到適當的報酬。而所謂的「有專業投資素養的經營團隊」,我們看不太到政府操盤的基金團隊列名其中,因此此波所謂的「年金改革」,若是不先從改變基金經營模式著手,要求政府放開手,讓各個保險及退休基金獨立且專業地經營,將無法擺脫現今幾個如同雞肋的投報率:截至105年12月底止,勞工保險基金自84年7月(與健保分戶)以來,收益率3.54%;舊制勞工退休基金自75年11月成立以來,收益率3.59%;新制勞工退休基金自94年7月成立以來,收益率2.90%。退撫基金截至105年12月底止,加計未實現損益及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投資評價損益後之收益率則是3.27%。

退撫基金截至105年12月底止,加計未實現損益及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投資評價損益後之收益率則是3.27%。(李愛民提供)
退撫基金截至105年12月底止,加計未實現損益及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投資評價損益後之收益率則是3.27%。(李愛民提供)

很顯然地,一定會有人講說:「誰保證基金獨立經營後,找來經營的管理團隊一定就可以操盤操到7%以上?」其實這個疑問很正常,但卻不夠專業。請問,如果有人生重病了,你會不會建議他去找醫術高明的醫師診治?還是叫他街頭巷尾隨便找一家診所就可以了呢?對嘛!生死交關的問題,不能開玩笑,當然要盡力去打聽、探訪醫術高明的醫生來盡力診治;更何況基金經營績效也是攸關身家財產的重要問題,怎麼可以隨便讓一些號稱領有金融相關證照的人來操盤就好了呢?操盤績效不是以相關證照的多寡來定的,一定要實實在在能夠幫我們從市場上賺取利潤的經理人,那才是我們最需要的。光以退撫基金來說,這些號稱領有證照的人馬,操盤操了21年了,結果只是證明能力僅止於3%左右,該換人了。更何況,再按照現行各個基金的經營方式下去,政治力干預專業經營的事情一定還會層出不窮─只是泰半時間裡,一般民眾多無從得知這些內幕而已。所以一定要主張各個基金獨立經營管理。少了政治力的非專業干預,再有專業的基金經理團隊經營,雖說不一定就是基金績效的票房保證,但至少會有較高的機率,基金績效會獲得應有的合理表現,因為這原本就是獨立專業且自主的經營結果!就以剛剛舉的看病為例子,大家都認同生了重病一定要去找醫術高明的人來救治,可是你找名醫診治時,那也是有風險的,總不能說你找了名醫診治,就是掛保證一定可以完全治癒呀!然而,一般情形是,儘管如此,也沒有阻止你去訪求名醫來救命呀!因為,畢竟生了病,找好一點的醫生治療,痊癒的機率較高;基金投資理財也是一樣,找獨立自主、有投資理財專業的經理人來操盤就對了!

然而,究竟退休基金的投資績效要到達何種境界才能稱之為好呢?每每有人會說「投資績效越高,風險越大?」照這個邏輯下去,似乎是在暗示我們「投資績效越低,風險才會越小?」真的是這樣嗎?有財經專業背景的人應該都知道風險伴隨著投報率的道理,也一定認同「投報率越高,風險越大」的道理。可是,究竟專業的投資理財,有沒有「掛保證」的投報率呢?先來聽聽財經領域的專家怎麼說好了。

國立中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林盈課老師在〈以時間為友─有效資產配置的長期投資績效〉一文中便指出,如果我們把退休金做有效的資產配置,並且長期投資,根據財務的複利理論,時間可以成為我們退休後的好朋友。複利是什麼呢?複利的概念就是:本金隨著時間會生利息,利息會再生利息,延續不斷,時間越長,財富的累積也越多。複利的成功關鍵在本金能生多少利息?利息高低的產生,決定於資產配置的效率。更早以前,Fisher 和 Statman在財務分析師期刊(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1997)就已經提出時間能分散風險的論文 (The Behavioral Framework for Time diversification;Kenneth L. Fisher and Meir Statman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Vol. 55, No. 3 (May - Jun., 1999), pp. 88-97),文中確認,股票市場的風險會隨時間的增加而減少。以股票市場為例,股票市場是預期國家經濟成長的領先指標,儘管短期會因國際事件或不可抗拒因素而波動,但長期會隨該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而回到基本面。因此,長期且定時的投資,可避開短期股價波動所造成的投資損失,符合學理上平均滾入的成本概念。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羅素‧帕默(Russell E. Palmer)教席金融學教授傑諾米‧席格爾(Jeremy J. Siegel),著有暢銷書籍《長線獲利之道》(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席格爾教授在書中提到,從1802年至2012年的210年期間,若是比較股票、公債、國庫券、黃金及美元的名目總投報率,則年化報酬率股票為8.1%、公債為5.1%,以及國庫券為4.2%(如圖一)。

圖一,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圖一,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若是考慮到期間的通貨膨脹因素,在進行「去通膨」之後,所得到的實質總投報率,則年化報酬率股票為6.6%、公債為3.6%,以及國庫券為2.7%(如圖二)。

圖二,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圖二,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如果有人質疑那是美國的情形,應該不能類比到台灣來?像這種對於「存續偏差」現象的擔憂很正常,但卻沒有必要。因為根據倫敦商學院的艾洛伊‧狄姆森(Elroy Dimson)與保羅‧馬許(Paul Marsh)兩位教授,連同倫敦股價資料庫(London Share Price Database)的主任麥可‧史陶頓(Mike Staunton),於2002年出版的巨著《樂觀大獲全勝》(Triumph of the Optimists: 101 Years of Global Investment Returns),其中便提出了嚴謹、可讀性極高的分析,最新版書籍裏頭探討了自1900年至2012年全球19個國家的金融市場。這19個國家在這段期間股票、公債及國庫券的實質投報率如下圖三所示。

圖三,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圖三,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可見得擔心那只是美國的金融市場表現而已,「應該」無法類推到其他國家的說法,顯得荒誕不經且多餘了。各位知道嗎?金融市場當中確實存在著持有期越長,該項金融商品的風險越低的明證。請看席格爾教授的例證,無論是股票、公債或是國庫券,當持有期間越長時,確實可以得到較低度的價格波動(如下圖四),值得注意的是,當投資期間拉長至20年、30年時,股票的投資報酬率保證為正!

圖四,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圖四,摘自《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書。(李愛民提供)

還在懷疑嗎?我們的各個保險及退休基金若想要獲利達到7%以上的國際水準,在獨立自主、專業經營之後,就一定要謹記「長期持有」、「分散投資」及「降低成本」這三個原則。請看看退休基金實務操作市場的真實體驗:美國耶魯大學校務基金投資長─大衛.史文生(David Swensen)他領導的一支 30 人團隊,管理總規模達 220 億美元的耶魯校務基金,根據他著名的資產配置模型來經營運作,近 20 年來的年化報酬率是驚人的 13.7%!在他的領導下,耶魯大學每年 1/3 的校務預算就是由史文生的團隊所貢獻的。這個資產配置模型大致上採股、債、不動產(REITs)的比例約為 5:3:2。從上面席格爾教授的研究發現,美國金融市場當中,股票一般的年化投報率約為8.1%,而債券則為5.1%。所以不同於傳統以債券為核心的投資法,史文生相信,按照歷史資料,投資股票的長期報酬率較具吸引力,因此,他建議投資人應該以股票為核心來創造投資報酬,但是持股不能太過集中,因此建議以美股 30%,成熟國家股票 15%,以及新興市場股票 5%,合計 50% 來構成股票部位。至於用來分散投資風險的資產,他則是建議採用「美國公債」與「抗通膨債券」,各占 15%。公債可以提供金融危機時的保障,而抗通膨債券則嚴格保護資產不受通膨所侵蝕。至於「不動產證券化」(占20%)這項介於股票與債券間的商品,也是主要提供基金投資擁有因應通膨的能力。這個資產分散配置的投資組合,15 年來,合計創造了年化報酬率約7.4%的標準績效。

文末,僅以國內業界擁有超過20年投資與共同基金業務資歷的朱挺豪先生所言作結,「如果你可以承受較高的波動風險,可以稍微拉高股票的投資比重,但如果不希望投資組合能分散風險,則可以拉高債券與 REITs 的比重;再從這些類別裡找到相對應且適合自己的基金,然後長線的、持續的、有紀律地進行投資。」所以,親愛的,可以不要再說基金投資績效「別人能,但我們卻不能」了嗎?

*作者為國中老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