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全威觀點:美女、帥哥型的政治人物比較容易當選?

2020-05-06 06:50

? 人氣

立委賴品妤、林昶佐是新科立委中的「顏值亮點」。(蔡親傑攝)

立委賴品妤、林昶佐是新科立委中的「顏值亮點」。(蔡親傑攝)

今年一月剛選出的立委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有許多面容姣好、英俊挺拔的參選人當選。「顏值即正義」一詞,不僅是在網紅世界通行,似乎也在政治圈中同樣的適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生物學的機制來說,有論者指出人們會喜歡顏值高的人,可能跟性擇有關。亦即,顏值高、身材佳往往象徵身體健康或具有好的繁殖能力,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從心理學機制來看,人們容易受到「月暈效應」影響,亦即會從一個優點,推想到同時應該也會具備數個優點。譬如,我們看到美女,很容易認為她可能心地善良、聰明,甚至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

事實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者Alexander Todorov就有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受試者在瞬間觀看政治人物的顏值,往往可以相當高的準確率猜中他們是否會當選。甚至也有學者以義大利的政治人物作為比較對象,不僅請受試者觀看顏值,還進一步提供相關政治立場與選舉政見,結果發現並未修正受試者們以顏值判斷的猜測。

那麼有好的顏值,真的是政治人物無往不利的優勢?也有學者以韓國的政治人物作為比較對象。結果發現,光看「顏值」來推估當選與否,對於韓國的參選者預測,正確率就不到二分之一。學者們推估,這可能與韓國政治文化有關。韓國政治人物能否獲選,往往受到既有的社會網絡的影響,不全然是歐美式的個人主義風格,強調個人魅力。

同樣的,當我們問到,是否美女、俊男在臺灣參選都可以當選?我們也很容易犯下「確認偏誤」的想法。亦即這時候,腦海裡開始尋找符合這個問題的例子,經由幾個容易想到的個案之後,然後我們就得出肯定的答案。這時候,縱使有一、兩個例外,我們也很容易受到先前確認傾向的影響,不再刻意去推翻自己的認定。心理學者一再指出,人們其實常常是傾向懶得再想。

此外,我們也很容易受到「倖存者偏誤」的影響。亦即有幾位「顏值擔當」的候選人當選後,成為輿論、網路的討論話題。於是,我們就開始圍繞在這幾位「倖存者」,認為當選者的特質就是貌美、萌樣等等。就如同,我們常聽到許多人從學校輟學,然後成為知名的企業家。可是,未曾去想,是否有更多人輟學後,並未發展的更好,這可能才是現象的全貌。因此,事實上也還有許多比較英俊、漂亮的人落選了。但是,成功的案例比較容易受到討論,就讓人誤以為皆是俊男、美女才能當選。

20200407-民眾黨立委高虹安7日於立院質詢。(顏麟宇攝)
民眾黨的高虹安也是年輕高顏值立委。(顏麟宇攝)

當然,細緻一點的實證研究,可以先看一下立法院的當選名單,看看有多少人符合顏值擔當,先有一個整體觀。然後,再在每個選區中,若真有顏值順序,可以看看有多少顏值勝出者當選。否則,光僅是幾個個案,很容易受到心理偏誤影響,讓人以為真是顏值高者才能當選。

雖然,本文標題:美女、帥哥型的政治人物比較容易當選?這個問題並不難找到答案。但是,對於政治傳播學者而言,這其實也反應了整個媒體生態改變的影響。早在電視時代,就有論者大聲疾呼,電視時代帶來的「娛樂至死」。電視作為一種傳播訊息的媒介,在有限時間內,往往只能呈現輕薄短小的問題與解答。受到這種媒介的影響,人們已經不耐於長篇大論,冗長而複雜的解決方案。現在網路世代,更準確的說,手機世代,有多少有趣的影片、圖像在等著我們。我們有多少耐心,可以慢慢地看完一則訊息,可以反覆深思、討論、辯論,然後做出一個審慎的決定?

也因此,在政治領域中,政治娛樂化也就成為符應媒體演變的自然發展。政治人物越來越像是網紅,或者是透過網紅加持,傳達出私生活、娛樂的這一面。這次大選期間,許多網紅都加入了各候選人的宣傳影片當中。大多不是討論嚴肅的政治議題,而是透過生活化、趣味性方式,試著彰顯政治人物「親民」的這一面。也因此,娛樂性的影片中,具有顏值擔當的政治人物,會更吸引人,讓人產生愉悅感。正如品牌行銷一般,候選人提高了曝光度、知名度,成為人們所熟悉的對象,進而轉化為好感度。

不過,每個角色在社會中本來皆有其特定功能。譬如,我們不太會找英俊、美麗的醫師幫我們開刀,而寧可找真正有專業實力的醫師。同樣的,我們寧可享受美食,而不是美麗廚師做出來難吃的食物。政治場域也是如此,當娛樂化過後,人們應該需要的是值得信任的政治人物,關心公益、反應民意,甚至具有遠見、領導力的政治人物。美國的川普總統雖然現在稱不是俊男,但是,稱其為娛樂化政治人物的代表,應該一點也不誇張。美國民眾面對已經累計上百萬居高不下的新冠病毒確診案例,應該會認真思考政治娛樂化的後果。希望臺灣不會重蹈覆轍。

*作者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