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賢專文:只是近黃昏?淺論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模式」之未來

2020-05-16 05:10

? 人氣

「新加坡模式」風華不再?

不過,「新加坡模式」的光輝歲月是否已近黃昏仍然是應時議題。認為新加坡風華不再的朋友會說,他們多少能夠洞見「新加坡模式」璀璨外表下少為人注意的細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認為新加坡光輝歲月大限將至的朋友會說,新加坡看似強而有力的政府已改為奉行精英主義,官員傲慢、戀棧權力,民眾單純、順從官員意旨、總是認為只有家長式政府的精英才能看清他們無力洞見的大局形勢。久而久之,政府逐漸脫離其原應服務的民眾,政策開始與民眾生活脫節,官民開始蔑視彼此。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美聯社)
認為新加坡國力漸弱者以為新加坡改奉行菁英主義,與民眾距離愈來愈遠。圖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資料照,美聯社)

認為新加坡光輝歲月大限將至的朋友會說,「新加坡模式」的成就已漸成國家善治的包袱。昔日國家之所以成功、能夠克服各種困難,是因為當時政府制定政策之時敢作敢為、具實驗精神(至少官方構建的國家發展論述如此認為),但似乎這種政府優良特質已漸消失,今天的新加坡政府已愈趨墨守成規。新加坡現正處於後英雄時代,相較昔日,國家面對的管治環境已有巨大變化,這也需要全新的管治對策。問題是,各種政策取捨、利益權衡亦已今非昔比,各種管治改革由此變得艱難。對視個人仕途大於一切的技術官僚而言,想像力與領導力並非必要,維持現狀才是要事。政府官員不願成為代罪羔羊、受盡指責,故此不敢特立獨行。說到底,船搖或會引致覆舟。如果管治難題終難避免,那就盡力將難題送交他人,這已成官員的管治哲學。

認為新加坡光輝歲月大限將至的朋友會說,新加坡政府決策思維愈趨受選舉利益主導,放眼於國家長遠發展需要、足令威權政治更具威望的政策規劃模式愈加不受重視。2011年的大選,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得票率降至自新加坡獨立以來的新低點。2011至2015年、於兩屆大選之間的日子現被稱為「新常態」(new normal)時期。在這段時期,為應對選舉挫敗,新加坡政府著力以單次撥款「派糖」,取悅基層民眾,因為這些民眾無法分沾隨國家經濟成就而來的利益,並認為政府領袖冷酷、計較、不知民間疾苦。2015年,新加坡舉國慶祝獨立50週年,政府特地耗資舉行連串慶祝活動,目的是為掀動社會的懷舊情懷與國家自豪感。國父李光耀在同年去世,民眾愛國情懷為此有增無減。或者可以說,威權式民粹主義政治(authoritarian-populist politics)已漸成「新加坡模式」的一部份。

認為新加坡光輝歲月大限將至的朋友會說,新加坡威權政治在進一步削弱原已積弱的公民社會力量。經歷數十載國家威權政治之後,新加坡民眾已非成熟且積極的公民。他們大都是重自利與經濟利益的勞動階層與消費者,彼此不太能夠相互合作、不太能謀求共同利益。正因為此,一般新加坡民眾都有依賴政府仁政之心。每當民眾抱有異見,政府便隨即批評民眾脾氣暴躁、不感恩、唯恐天下不亂。久而久之,民眾事無大小都尋求政府解決。亦因為新加坡民眾欠缺健全的公民意識,他們甚至會要求政府審查與規管他們所討厭的民間言論與行動。可以說,社會互信與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在新加坡社會之中漸變得稀有,上述新加坡民眾表現只會讓這種情況變得更嚴重。在社交媒體之中,新加坡民眾多不會欣賞他人的成就,且相信「本土」等同「次等」。新加坡民眾好下妄斷與批評苛刻。可以預見,國家一旦遭逢危機,新加坡社會未必有足夠韌性應對險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