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疫情下的土耳其─失守、回防與權力

2020-05-07 05:50

? 人氣

故就在這多日平靜後,土耳其爆發疫情,但政府的反應仍有些不溫不火。3月12日,艾爾多安當局宣布關閉學校與體育場,但清真寺、電影院、咖啡館與巴札(市集)可繼續營業;儘管在確診數飆升後,其又下令關閉大部分公共場所,卻仍允許清真寺在週五聚禮以外的時間開放,法令也僅要求人民「自願隔離」,直至疫情近乎失控後,才終於施行封城策略。然而所謂「土耳其式封城」,卻又與他處有所不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避免經濟崩潰的亡羊補牢

4月10日星期五,距離公告首例確診不到一個月,土耳其的感染人數便已上升到47,029例、死亡也有1,006例。政府在慌亂之下,忽於當晚10點宣布,將在2小時後,於全國31省市實施48小時的「禁足令」,也就是在週末封城兩日。但無預警的封城令反而激發群眾恐慌,只見人民紛紛不顧社交距離,湧入市場與麵包店瘋搶物資,導致街市陷入一片混亂中,媒體還為此次封城取了個「麵包之亂」的渾名。

上述情景不僅突顯土國政府的決策不慎,也暴露其內心的深層隱憂:2018年里拉重貶後的經濟創傷。這塊軟肋,打從疫情爆發前便已存在,如今更處處掣肘土耳其的防疫舉措,使其難以大刀闊斧。以防疫初期為例,土耳其之所以會有限度地停飛、拒絕他國公民入境,為的便是不使經濟停擺,同時繼續保有觀光收入。故其雖一早就封鎖對伊邊境,並終止由伊朗飛往土耳其的班機,卻直到3月2日才拒絕伊朗公民入境,甚至在確診數高達5,000多例時,才於3月27日發布遲來的禁令,宣布取消所有國際航班。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所謂「有限封城」。綜觀現下土耳其的封城思維,一是區分對象,二是講究時機。平日裡,只有20歲以下青年與65歲以上長者需遵守封城令,其餘人等可自由外出,餐廳如果提供外送服務便可營業,銀行業的上班時間縮短,建築業、工廠等幾乎不受封城影響;週末時,唯有實施48小時封城令的省市需全員居家。在土耳其政府的考量內,此般規劃一來可維持經濟運作,二來可有限度地避免長者與幼童遭受感染,減少高風險病患。

同樣的亡羊補牢之舉,也體現在土耳其的醫衛政策上。要避免疫情大規模擴散,若不全面封城停擺,就只能精準隔離已被感染者,好保護剩餘的人力資源。故土耳其一來加強病毒檢驗能力,二來提升口罩產能,三來精準管控隔離人口。

由數據觀之,從3月18日到3月25日,因試劑數量與檢測能力皆未到位,土故國的每日檢測次數約在2,000至5,000次左右;3月26日起,由於中國試劑輸入,增至每日7,000次。隨後本土產能漸顯,檢測密度已在4月10日後突破每日30,000次;4月15日開始,已可維持在每日篩檢40,000次左右。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