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信用風險的微觀結構

2017-05-04 06:50

? 人氣

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時代,如何定義信用風險的內在構造,與如何應用技術手段在商業決策與行為誘導,以管理風險,非常重要。前述熱度圖與複雜網絡建模技術,如果與P2P信貸商品與區塊鏈技術結合,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基於互聯網大數據的徵信、授信與資產證券化平台。無論是阿里巴巴所推動的芝麻信用,或是富士康投資的點融網嘗試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的供應鏈金融體系,都是企圖建構更能精準評估、預測、管理與交易信用風險的具體行動。這類數據與分析技術若被廣泛應用在金融領域,後續引發的各種正面與負面效應,可以創造巨大無比的商機,但也可能造成難以想像的危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J. P. Morgan於1912年到美國國會作證的遠因,是1907年紐約金融風暴所暴露出來的華爾街銀行家與投資人張狂行事作風導致的巨大風險,催生了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成立,但金融危機仍然持續發生。隨著互聯網不段透過社群與移動智能裝置覆蓋到人類生活的各方面,海量數據將透過各種連結與整合機制而呈現更豐富多變的微觀結構。如何準確判斷自然人與機構法人的「品格」,亦將對全球金融體系持續帶來巨大挑戰。如果人類無法進化出抵抗投機衝動的防禦機制,又無法有效解決金融體系高槓桿運作造成的各種沉痾,則應該儘速在既有金融體系以外,組建一個平行於既存金融體系的價值交換與資源調度網絡,讓金融回歸促進實業的本質。區塊鏈技術的高速發展,證明了這個網絡可能實現。但這種預防機制究竟是鐵鍊還是白蠟,恐怕又是一場人性的大考驗了。

資料來源:《徵信與大數據》,中信出版社)
資料來源:《徵信與大數據》,中信出版社)
實體供應鏈與金融供應鏈對照圖。資料來源:APEC E-Commerce Business Alliance
實體供應鏈與金融供應鏈對照圖。資料來源:APEC E-Commerce Business Alliance

*作者為旅居香港的金融觀察家與專業投資人,源鉑資本(Kyber Capital)執行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