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信用風險的微觀結構

2017-05-04 06:50

? 人氣

這在經濟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動態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理解這個概念最好的例子,就是荷馬史詩《奧德賽》的主人翁奧德秀斯與海妖賽蓮(Siren)的故事。奧德秀斯在特洛伊戰爭後返航希臘時途經西西里島,為了抵擋賽蓮的誘人歌聲而迷航遇難,事先命令水手用白蠟封住耳朵,將他用鐵鍊綁在船頭,以免他抗拒不了誘惑而下令艦隊觸礁,但奧德秀斯仍然很想聽海妖的歌聲,自己卻沒封耳朵!把奧德秀斯想成政客,賽蓮想成通膨,艦隊想成經濟,就不難理解獨立的央行為何重要。政客明知通膨的後患,卻總是抵擋不住誘惑,透過擴張型政策吹起資產泡沫中的就業榮景,等到泡沫破滅,失業率暴升,又希望央行用量化寬鬆來讓大到還不完的債務苦果被通膨「社會化」,並鼓起如簧之舌說服人民「共體時艱」。這種事前(ex ante)想法與事後(ex post)作法不一致的案例,歷史上屢見不鮮,但群眾與市場往往選擇遺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示
圖示
美聯儲)2015年關於金融危機熱度圖的研究摘要。資料來源:FEDS Notes
美聯儲)2015年關於金融危機熱度圖的研究摘要。資料來源:FEDS Notes

無獨有偶,中國大陸銀監會山東銀監局在2015年發表了一篇運用複雜網絡技術測繪擔保圈信用風險傳染路徑與化解方法的研究報告,恰好彌補了美聯儲風險熱度圖方法論的缺憾。

擔保圈是中國大陸因為經濟結構與金融體系的特殊問題所產生的現象。由於中國大陸的國有銀行的首要目標是遂行黨意國策而非服務企業,加上銀行業有許多風險控管的硬指標,在民營企業亟需資金以維持增長時,往往透過互相擔保來創造信用。理論上,擔保是維護銀行債權、緩釋違約風險的重要機制,在企業擔保品不足時可以提供銀行融資渠道的替代方案,在經濟擴張期,各種企業互保、聯保貸款不斷被製造出來,逐步擴張為擔保圈,突破了企業融資難的瓶頸;但當經濟減速甚至收縮時,擔保圈反而可能成為風險傳導的加速器,導致個體違約風險向透過擔保圈傳散,威脅區域經濟穩定。

這篇報告指出,擔保圈風險傳散機制分為契約代償機制與情緒防禦機制。從契約觀點來看,中國大陸《擔保法》規定,當被擔保企業出現違約債務不履行時,擔保企業應當代償。此時該筆或有負債轉化為擔保企業的直接負債,加劇了擔保企業的債務負擔和資金壓力,甚至可能拖垮擔保企業,影響其他企業導致連鎖反應。從行為金融的觀點來看,擔保圈個別企業非理性的行為會對整體利益造成負面影響。由於信息不對稱,圈內企業在難以釐清風險時傾向自保,使尚有代償能力的健康企業出現隱匿資產與惡意毀約等非理性行為,加快了恐慌蔓延速度與系統性風險,造成大規模集體違約。

透過基於複雜網絡理論的模擬,銀監會課題得出了如下結論: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擔保圈內各企業平均擔保數愈多,擔保關係愈密集,一旦觸發風險就容易擴散傳染,擔保圈抵禦風險能力愈差。因此首要化解手法是降低擔保圈結構密度,減少擔保圈內企業數量,並透過辨識擔保圈內風險傳散點,透過各種債務置換與期限展延的應變制變方案,阻斷傳染路徑。正本清源之道,除了授信決策需審慎評估、加強管理之外,完善法規制度建設,促進信息共享與跨部門協作,更為重要。考量中國大陸特殊國情,就算這篇報告中提出的模型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的監控信用風險的政策工具,在黨國領導干預之下能否徹底執行,有待觀察。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