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境外最嚴重疫區」到「零本土病例」里程碑:南韓完全壓扁疫情曲線,兩千萬人外出投票也沒問題

2020-04-30 16:00

? 人氣

南韓國會大選:南韓總統文在寅提前投票(AP)

南韓國會大選:南韓總統文在寅提前投票(AP)

南韓中央防疫對策本部30日通報,過去24小時新增4名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病例,而且全部來自境外。這意味著曾是中國境外最嚴重疫區的南韓,已經撐過了新天地耶穌教會超級感染者(第31宗確診病例)的考驗,而且4月15日的國會大選也經過了14天的潛伏期,顯然沒有出現任何群聚感染,4月30日這天終於完全「壓扁」境內疫情曲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南韓早在1月20日就出現首起確診,此後的病例全是海外入境者及其接觸者,一共持續了10多天。直到2月15日首起境內感染者確診(南韓從2月4日開始禁止來自湖北的外國人入境), 2月18日更出現了大邱新天地耶穌教會的「超級傳播者」(南韓第31例確診女性),這一波擴散使得整個東南部的大邱與慶尚北道地區成為最嚴重疫區,南韓也稱為中國境外最嚴重疫區。

20200416-SMG0034-I01c-防疫專題_單國數據12_南韓 - 累計確診數與死亡數.jpg
 

當時南韓是除了中國以外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但憑藉著「TRUST」戰略發揮效果—政府透明度(Transparency)、大規模篩檢和隔離(robust screening and quarantine);極好且普遍使用的檢測(unique but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esting);嚴格控制(Strict control)和治療(treatment),南韓不但成功壓平疫情曲線,4月30日更達成2月15日以來首次單日零本地感染。

目前南韓全國累計10765人確診、247人死亡、超過9000人康復。如果與目前全球疫情最嚴重的美國相比,美國在3月19日共有10259人確診、152人死亡,但確診病例此後竟以每天數千、乃至數萬的驚人幅度成長。不過短短的一個多月,美國在4月30日的確診人數是106萬4572人(單日新增28429人)、死亡人數是61669人(單日新增3140人),由此可見南韓的防疫成果多麽難得。

南韓4月15日舉行國會大選,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仍未解除,民眾與投票所人員都嚴陣以待、手套口罩戴好戴滿。(美聯社)
南韓4月15日舉行國會大選,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仍未解除,民眾與投票所人員都嚴陣以待、手套口罩戴好戴滿。(美聯社)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至少有50國左右被迫延後大選,但成功壓平疫情曲線的南韓依然堅持舉行國會改選,超過2900萬人參與投票,其中大約3成採取事前投票,4月15日正式選舉當天,仍有大約2千萬選民在全國一萬多個投票所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南韓作為全球第一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舉行大選的國家,不但創下了66.2%的高投票率(1992年以來的新高),而且在戴口罩、量體溫、保持1公尺社交距離、戴手套投票等措施下,全國也通過14天潛伏期的考驗,在4月30日達成「零本土病例」的目標。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駐韓記者畢克(Laura Bicker)盛讚南韓防疫的「零本土病例」里程碑。她在南韓疫情最嚴重的時刻走訪大邱,看到救護車在醫院周圍排起長龍,疲憊不堪的醫護人員告訴她「會盡一切努力控制感染率」,終於在佛誕節(4月30日)這天迎來令人振奮的結果,許多韓國民眾也得以外出享受溫暖的春日陽光。畢克說,不過南韓民眾並未因為沒有遭到禁足或封鎖感到欣慰,因為他們對歐美的嚴重疫情仍然感到憂心與震驚。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風暴,南韓是中國以外唯一「壓平曲線」的國家,抗疫有成引起各國關注。(AP)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風暴,南韓是中國以外唯一「壓平曲線」的國家,抗疫有成引起各國關注。(AP)

南韓國會30日通過第2期補充預算案,主要用於向國民發放抗疫補助,規模超過12兆韓圓。一年內兩度編列補充預算是南韓自2003年後的第一次,而且南韓政府正在著手編列第3期補充預算案,這也是1969年以來第一次,也是南韓政府成立以來的第2次。南韓政府將對70%的家庭發放疫情災害補助,如果申請者並未領取或者表達捐贈意願時,將把未領取款項撥入抗疫資金。

雖然出現了睽違兩個月的零本土病例、也通過了兩千萬人外出投票的嚴酷考驗,但南韓疾病控制中心依舊強調,新冠肺炎很可能仍會重回韓國,並且繼續呼籲人們保持洗手習慣、不要群聚,倘若患病就在家自我隔離。當韓國民眾正在享受這個小小戰果,他們的防疫團隊也十分清楚,在疫苗真正問世之前,這場戰鬥還遠遠不到結束的時候。

20200421-SMG0034-I01b-防疫專題_單國大事紀11_南韓 - 單日新增確診數與死亡數.jpg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