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問責,誰真正關心C等級學生?

2020-05-18 05:50

? 人氣

成績至上的台灣社會,既使教育部推出「減C」計畫,但筆者認為教育部似乎沒有理清問題根源,使得評量淪為僅僅是一個分數而已。(資料照,蘇仲泓攝)

成績至上的台灣社會,既使教育部推出「減C」計畫,但筆者認為教育部似乎沒有理清問題根源,使得評量淪為僅僅是一個分數而已。(資料照,蘇仲泓攝)

2011年「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引進「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著重以學生的學習成果作為評量依據,相關論述甚多在此就不贅述。然而「成果導向教育」有一重要內涵是「問責」(accountability),就字面而言,學生的學習成效,主管單位、學校、老師等一干關係人要能負起全責。案原文字典上的說明,「問責」不僅是負責,還要對所發生的事情能說清道白、提出清楚的解釋。例如,今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的數學滿級分超過1萬4千人創新高,雖然考題不是大考中心主任出的,但是無法提出清楚說明,也就辭職以示負責。然而,今年學測的數學、國文成績未達底標的人數也都超過1萬4千人,卻無從「問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專家表示,這次學測的數學題目偏簡單,可用國中學數學解題,但是數學低分群的比例並沒有降低,甚至還超過前幾年,這是甚麼情況呢?會不會是學生的基本能力就已經不足?因此順藤摸瓜看看「國中教育會考」(會考)的成果;108年會考數學有兩題非選題,據專家表示不須繁雜計算,只要國小程度的運算能力。但是兩題各有超過6萬5千人拿到0分,占全體考生30%以上。這還是在政府大力推動「減C」計畫後的表現。

甚麼是「減C」計畫呢?因為近年會考都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英文和數學的成績只有C,美其名是待加強,其實就是不及格。有些地方政府「減C」計畫受到中央獎勵,還召開記者會以展現政績。但是卻沒有人深入探討,為甚麼會有大批C等級學生出現?好像一群人體重超標,當局忙著幫大家減肥,卻不研究過胖的原因為何。教育部每年編列15億補救教學經費,卻不清楚學生在正常的學習下,為甚麼還需要補救?在學生基礎教育的9年時間裡,教師、學生都在幹啥呢?如果說數學、英文挑戰度本來就比較高,國中會考用注音符號寫作文的考生增多,這又是什麼情況呢?

統計學家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出身工程背景,他提出持續改善績效的「PDCA循環」:計畫(plan)、實施(do)、檢討(check)、行動(action),不僅是學習型組織成長的必要機制,幾乎是任何工作都離不開的原則。教育界前輩在多年前介紹PDCA的文章中就已經指出,政府教育改革未經周詳規劃,就大張旗鼓貿然執行,不僅無法提升教育品質,反而製造更多問題。

109年國中教育會考測驗日期為5月16日及5月17日,新北考區自3月12日至14日開始辦理報名作業,所有國中應屆畢業生都應參加國中教育會考,  務必在規定報名時間內完成報名。(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筆者認為台灣的教育評量機制缺乏問責制度,導致事倍功半的結果。(資料照,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教育評量不僅在於鑑定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科知識,評量的結果要能持續回饋教育現場,作為課程與教學改進的參考,否則評量就只是一個分數而已。按照「國中教育會考全國試務會」的說明,會考的目的是為了解各學生學習狀況、確保教學品質,對學生的學力進行追蹤分析與診斷。但是不清楚追蹤分析與診斷是否真的有發生?已經成為常態的學生學習低成就之問題,是否有真實反映到《108課綱》?是否有改變教師專業發展?是否有轉化教學現場的生態?

事先計畫不周已導致事倍功半,針對問題又缺乏透徹的分析與改善,因此PDCA循環中少了檢討(check)、行動(action),結果就會有如蒙上眼睛拉磨的驢子原地打轉。每次談起學習低成就的學生,似乎成了歷史共業,不見學者、官員負起責任來,也不曾見國家教育研究院或科技部深入探究並試圖解決問題。抱著「又不是我弄的」的心態,年復一年的蹉跎下去,要不是收集一些數據發表論文,要不然就是一個接一個的新政策來掩飾。無論是基測、會考,如今都只是另外一個聯考,何必賣羊頭的高喊「免試入學」?

據日本教育界前輩佐藤學教授的口述,他認為學生逃離學習的問題,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有問題,而教師培育養成的問題,「問責」就是他自己這樣的教育學教授。因此他推動學習的革命,首先就是革自己命;走出學宮,深耕現場十餘年,走訪上千所學校,拿著攝影機進教室,不是拍攝老師教學,而是專注拍攝學生的表情,堅持找出問題,嘗試找出解決方案。幾經失敗而發展出「學習共同體」,提出教師要成為學習的專家。佐藤學沒有評鑑中心也沒有大數據專家在後面支持,他卻改變了教學現場,甚至撼動傳統教育思維。台灣的佐藤學在哪裡呢?

順便向「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請教一下,當年引進的成果導向一時蔚為風潮,幾乎成為全台灣大學系所評鑑的重要指標,甚至攸關大學校系所的生存。經過了那麼多年的「評鑑」,應該已經有不少所謂的成果,但是台灣的高等教育究竟有沒有變得更好呢?大學畢業生的能力是不是比之前更優秀呢?雖然高教評鑑中心從來沒有清楚交代,其實大家心裡也都有數吧!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