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專文:外交官的涵養與應變

2020-04-30 05:50

? 人氣

世界貿易組織(WTO)(WTO@Wikipedia / CC BY-SA 2.0)

世界貿易組織(WTO)(WTO@Wikipedia / CC BY-SA 2.0)

2016年初民進黨再度取得政權之後,內定的行政院長林全前後找過我兩、三次,希望我接任「中華民國駐WTO大使」一職。第一次當面邀約,我說回去考慮一下,大約一週之後我以簡訊回覆婉拒。又過了一個多月,他再打電話來,說大使擬聘名單要送上去了,他還是覺得我比較適合WTO,問我要不要再考慮。我的回答仍然是婉謝,這是第二次婉拒。再過了十幾天,開車時又接到林院長電話,他說大使名單與高層討論後只對WTO大使人選有意見,希望再來問我一次。這已經是第三次詢問了。基於種種當時情境的考量,我是在非常特殊(或是完全不期待)的情況下做了「外交官」。順便一提:除了這個駐WTO大使一職,執政團隊沒有任何人給我任何其他職務要約,我也沒有提出過任何職務要求。台灣的一些媒體或媒體人喜歡「作文比賽」,我對於「毀人不倦」的「䶢金病」一向懶得理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說對擔任外交官「並無期待」,完全沒有貶抑的意思,而是因為我的個性並不喜歡交際應酬,而在印象中,外交官總是免不了交際應酬。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有話直說」是朱某人的註冊商標,用英文描述就是blunt,某些議題說了直話更是有點不禮貌。對於學術界看不慣的咖,我平常連同場同框同桌都覺得彆扭,遑論與之「交際」?但是外交場合為了國家利益,哪裡容得了我任性?因此在剛接任大使的前幾個月裡,我幾乎是強迫自己耐著性子,做一些幾十年下來不喜歡做的事。三年之後回頭看,當時自己對於「外交」的理解恐怕失之粗淺,所以也趁這個機會,做些修正。

什麼是外交官的涵養?

什麼是「外交」,不需要我來定義;維基百科裡對於外交的歷史緣起、功能特色、正式與非正式外交、外交豁免等,都有詳盡的介紹。但是「外交是什麼」與「如何做好外交」,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我是經濟學研究者,算是熟悉國際經濟體系與經濟學理論;我做過科技首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了解科技發展與產業,也對台灣官僚體系的運作了然於心。但是如何將經濟學與科技產業的知識背景「融入」外交場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裡可以先說結論:我認為做好外交官,只有四個字,涵養、應變。仔細一點分析,應變又來自於涵養。所以外交官的本事,就是以「涵養」二字為根基。

可是這說了不是等於沒說嗎?「涵養」又是什麼呢?記得2000年總統大選辯論時,民間的提問代表黃崑巖教授提出一個問題問各個候選人:「請問什麼是教養?」當時的幾位候選人都未能提供理想的回答。事後,黃教授應出版社之邀,寫了一本書《黃崑巖談教養》,至少給了一個他認可的答案。黃教授說,「教養如風」;我們很難描述「風」是什麼,但是風吹拂面,臨拂之人都能清楚感受。這有點像是孔子說的:君子之德風,風行草偃。教養難以名狀,但是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對方」一定感受得出來。

一般人的教養可能比較強調德性禮儀:應對進退之節、談吐做答之禮、會議互動之度等等。但是外交官所需要的涵養更強調知識面,才能在進退、談吐、會議時,尋找到合理合宜的理想切入點。外交是有布局主題、有戰略方向的,而不是漫無目的地清談殺時間。這些主題、方向,背後當然有其知識背景。如果外交官需要在某些議題上合縱連橫,則需要與合縱連橫的對象「談得上話」,甚至在某些議題中,找到自己國家與交涉對象國家之間的交集。這些都需要因地因時因勢因事的知識。沒有豐富的背景知識,絕對難以在應對進退之際讓對方感受到「拂風」。這種拂風的本事,就是我說的外交官涵養。

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內瓦總部(資料照,AP)
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內瓦總部(資料照,AP)

WTO大使需要什麼知識涵養?

在WTO這樣的多邊經貿場域做外交官,除了應對進退的禮儀,也需要兩種特殊的專業知識。其一,是國際經濟的運作邏輯與運作實況,諸如哪個國家向哪個區域進口出口哪些品項、哪些國家對於哪些進出口品項極為敏感、哪些國家在哪些產業有清楚的紅線政策、哪些國家善於走經貿遊戲的巧門等。這些,都是國際經濟的實然面、現況面。不明乎此,難以言之有物。

其二,是WTO這個多邊場域的運作規則,包括一般關稅貿易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一般服務貿易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補貼與反制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爭端解決(Dispute Settlements)規則等廿幾部協定,都是1994年依馬拉凱許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s)建立的框架內容,是建構WTO運作的遊戲規則。在WTO工作的外交官,當然要了解此地的遊戲規則。

WTO各國館員幾乎人手一冊前述廿幾部規則的彙編,同仁們稱它為「WTO聖經」,隨時帶在身邊。但由於世界經濟環境一直在改變,所以WTO會員總是在談判新的協定,希望在「舊約」聖經之外,還能逐步增修「新約」聖經內容。新約與舊約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有一則瑞士知名鐘錶的廣告詞說:To change the rules, you must first master them;意思是:你要先熟悉駕馭舊規則,才可能對規則做出有意義的改變,建構新規則。

我完全不同意這種邏輯,甚至認為這是庸才的通病。事實上,一旦某人想要master the rules,我認為十之八九他已經沒有改變規則的野性與衝勁。想要熟悉規則的人,通常再也難以改變規則。

靠廣泛閱讀,尋找改變契機

我的看法是:新的貿易規則來自於新的經貿環境。我們對於新經濟環境一定要先有充分了解,然後才有能力去彙整新規則。規則只是工具,要理解「將被新規則規範」的新環境,才是真正的關鍵。當然,這個新環境不只是經濟面,也包括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互動與衝突,因此也需要了解國際政治與地緣政治的局勢。

為了幫助自己迅速進入狀況,我自2016年起開始購買、閱讀一大堆的相關書籍。最早的兩本是The Misadventure of the Most Favored Nations與The Genesis of the GATT,他們與狹義的WTO規則及歷史背景有關。接下來是各式各樣的中英文包山包海雜書,包括The Wise Men、《大鴻溝》、《扭轉全球危機》、《世界的另一種可能》、《歐洲的心臟》、《棉花帝國》、《拯救資本主義》、Mission Failure、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大查帳》、《蔣廷黻與蔣介石》、《數位革命》、《凱因斯對戰海耶克》、Amsterdam、《從漢城到燕京》、《血淚漁場》、《人類大命運》、《意外的國度》、《普丁的國家》、《中共攻台大解密》、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弱滋味》、《開瓶》、《四騎士主宰的未來》、《稀世珍釀》、《最後一次相遇》、《基本收入》、The Billion Dollar Spy、Ghost Fleet、《中國的亞洲夢》、《金錢密界》、《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我們人民,憲法根基》、Dealing with China、《黃禍》、《天才、瘋子與大字典家》、《巨龍的胎動》、《戰後台灣的歷史記憶》、《閃電擴張》、《最寒冷的冬天》、《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The Billionaire: Who Wasn’t?、《最低水果摘完之後》、Information Rules、《卑鄙的聖人──曹操》(十冊)、Who Rules the World?、《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余英時回憶錄》、《在風暴來臨前》、《拚經濟》、《逆風台灣》、《出賣中國》、《世界是這樣思考的》、《滾出中國》、《說理I》、《說理II》、《世界不平等報告》、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未來地圖》、Emissions Trading、《注定一戰》、《反轉地球暖化100招》、《黃金時代》、《雨》、《人工智慧在台灣》、The Shape of a Life、《拆哪》、Comparative Social Evolution ......,再加上五十餘冊紅酒漫畫《神之雫》,這些書之雜之多,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

這些約兩百多冊的書,我不是僅僅翻閱,而是一本本認真讀,並且每本寫下百餘字至八千字不等的書評,電傳WTO駐團所有同仁,然後將書籍捐出放置於圖書室,供同仁借閱。兩百餘冊書大概只有百分之十用到外交部公務預算,其他都是我自己購買取得,捐贈給駐團。倒不是因為我來自學術界喜歡讀書,而是希望建構一個有專業知識涵養的團隊,如此才能擴大戰力。

川普政府自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即多次針對華為。(AP)
讀書有助理解中美貿易戰。(AP)

讀書有助理解美中貿易衝突

讀這些雜書為什麼有助於外交工作的「涵養」呢?我講不出什麼絕對的道理。但是用幾個例子,應該就能清楚描繪。請注意:我不是要說「讀A這本書對於處理Z這件事有用、讀B書對於處理Y有用」。讀書不是為了「有用」而讀,至少事前不知道有什麼用;但是我們越是不執著於其應用,就越能自然而然地找到應用的方向。幾十年來這是我一貫的看法,名之為「不住相讀書」。不住相讀書,就自然而然能夠孕育涵養。

例一,Ghost Fleet是一本描寫未來美中軍事戰爭的小說。那是一場涉及電子偵測、飛彈導引、衛星偵查的科技戰,其中關鍵之一,就是中國在開戰之前十幾年,已經透過各種美國電子元件外包的機會,將間諜晶片(spyware)植入美國的衛星、通訊、控制、武器等設備。於是中國在開戰後一舉癱瘓美國的通訊作戰系統,美國只能挨打。美國後來能夠反擊的武器,只有「不用現代晶片」的傳統電磁砲。這部小說,加上Thucydides的《注定一戰》論、《中共攻台大解密》,你說,對於理解美中之間關於「華為」的鬥爭、科技的鬥爭、5G、6G的鬥爭,有沒有幫助?

例二,《金錢密界》是基於Panama Papers的資料所寫。表面上看,它只是揭發各個國家官商名人藏在海外的私房錢。但是書中也清楚描繪:像是蘇聯、中國這樣原本集體主義的非市場經濟,一旦往開放市場走,必然會產生諸多尋租(rent-seeking)的機會,而且這些機會必然由原本掌握權力的黨、政高官裙帶取得。因此,許多公司雖然表面上看是私人的,其實卻是「普丁好友的」、「中國共產黨高幹的」,公司取得政府補貼易如反掌。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假民營」公司,我們怎能了解俄羅斯與中國的經濟運作?這些資訊與《世界不平等報告》相佐證,你說,是不是有助於我們對「非市場經濟」、「政府補貼」、「透明度」等WTO議題的了解?

例三,《血淚漁場》是台灣記者的深度報導、調查報導,記述台灣漁船公司招募東南亞漁工,出海遠洋捕魚,長時間處在「不人道對待漁工、剝削漁工」的邊緣。WTO場域目前正在漁業談判,涉及非法捕撈、漁業補貼、魚群耗竭等嚴肅課題。《血淚漁場》這些故事,加上兩年前歐盟給我們的黃牌制裁,你認為會不會對於我們的漁業談判立場,有相當幫助?

讀書能豐富與外國人的互動

例四,《說理》I與II談的是修辭學。作者整理出不少辯論的法則,配之以生活的應用,是我看過最活潑生動的修辭書。但是不只如此,這本書告訴我們自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以來,辯論與說服性演講就是政治外交場合正式訓練的一部分。因此,修辭與辯論不是「巧言令色鮮矣仁」的瑣碎角色,而是大開大闔的戰術運用。此外,在《蔣廷黻與蔣介石》、《卑鄙的聖人 -- 曹操》中也有外交官說理的精彩描述,不但要說服外國人,也要說服若干國內的笨蛋長官。你說,它對外交官有沒有用?

例五,《神之雫》漫畫五

《神之雫》漫畫是極生動的紅酒入門書。
《神之雫》漫畫是極生動的紅酒入門書。

十餘冊、林裕森所寫的《開瓶》、《弱滋味》、陳新民寫的《稀世珍釀》、楊子葆的《葡萄酒文化密碼》,都是在台灣赫赫有名的葡萄酒專書。在歐洲各地交際應酬,幾乎逢餐必飮,紅酒、白酒、香檳;不同葡萄品種、不同國家、不同產地、不同年份等資訊,龐雜卻也有軌跡可循。你說,外交官了解這些知識,是不是有助於其與外人之交際應酬?

例六,《愛與黑暗的故事》(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是以色列大文學家艾默思.奧茲(Amos Oz)的作品。其描寫的內容,是作者自幼至長的所見所聞、成長環境等。由於他的成長伴隨著以色列的建國與發展,讀此書就能體會、了解猶太人的苦難與愛恨情仇。一年前,我打電話約以色列大使吃飯,台、以兩國久無邦交,她的秘書本來狐疑詢問:要談什麼主題?我請秘書回覆:要聊聊奧茲,結果以國大使立刻答應,而且改成她請客。過去一年多,我儼然像是亞洲「頗能理解欣賞猶太文化」的少數朋友。此外,《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討論西方電影、《拆哪》談中國電影,你說,這些書對於了解與比較異地文化,有沒有幫助?

 

讀書有助尋找戰略切入點

例七,《數位革命》是25年前的老書了,由MIT媒體工作室的元老Nicholas  Negroponte所寫。書雖然老,但是作者對於數位時代bits與atoms角色轉變的描述,仍然是今天WTO數位傳輸免稅(moratorium)的論述基礎。但是WTO的外交人員多年來「不識廬山真面目」,向來只想到bits傳輸之利,沒有考慮到bits在數位空間(cyberspace)居然也能產生貿易障礙。我們如果不讀懂數位革命的精髓,永遠不能了解規範實體空間貿易障礙的GATT為什麼已經不敷使用,也難以想像數位空間貿易障礙(cyberspace trade barriers)長什麼樣子。

以上這本書是早期的數位觀察,但是《四騎士主宰的未來》、《閃電擴張》、《人工智慧在台灣》、《未來地圖》、Information Rules則刻劃更多現在與未來的數位世界。在電子商務日益發達的時代,你說,這些書對於WTO的相關談判,有沒有用?

例八,《最寒冷的冬天》描述韓戰始末,從McArthur的誤判,到美軍反攻的浴血之戰。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美國如何由韓戰、越戰逐漸體會George Kennan「圍堵」政策的極限。這樣的圍堵,是當年「地緣政治」下的思考,如今在科技戰、貿易戰、匯率戰、5G戰等非關地緣的新戰場,美國還能不能有「圍堵」的新觀念,值得思考。相關的地緣政治書包括The Wise Men、《意外的國度》、The Billion Dollar Spy等。從地緣政治的圍堵到5G與華為產品的圍堵,你說,這些書有用嗎?

例九,《反轉地球暖化100招》、Emissions Trading都是與碳排放交易、全球暖化有關的書。WTO先前有Environmental Goods Agreement(EGA)的擬議,但是功敗垂成。你如果去看看EGA的內容,就知道只談goods不談services,根本解決不了全球暖化的問題。前述兩本書給我們啟發,了解歐洲人與美國人認知的差距,也知道服務業在減碳中扮演的角色,更掌握:在EGA中加入services,會產生有助於抑制碳排放的機制,有可能將EGA起死回生。我們往這個方向移動,或許可以產生關鍵影響。你說,這些書有沒有用?

讀書也有助於「應變」

例十,《余英時回憶錄》與丘成桐所寫的The Shape of a Life分別是人文、科學兩位大師的自傳。這樣的書怎麼想都與外交無關吧?其實不然。大學教授成名之後讀書時間也受到壓縮,雖然余、丘二人是終身學習,但是我認為他們在研究所階段兩年、三年的時間,是打下深厚基礎的關鍵。我自己在過去三年發瘋一樣地閱讀,是個難能可貴的機緣,幾乎像是個二十幾歲的研究生,努力浸淫在國際貿易、國際政治的環境中。台灣駐WTO團在此地其他代表團眼中,幾乎是公認的「超級專業團」,新想法與新突破層出不窮。你說,讀閒書了解雜亂知識,有沒有用?

以上用了不少篇幅描述為什麼讀書有助於充實外交官的涵養。但是國際經貿環境瞬息萬變,在變局中外交官需要快速地調整主軸、改變論述切入點、扭轉合縱連橫的角度等,不能死抱著知識而不知變通。以最近三年為例,全球最大的經貿課題就是美中貿易戰。這個貿易戰一開始是從「課關稅」揭開序幕,但是隨後就發展到中國的強迫技術移轉、非市場經濟、政府不當補貼、匯率操控、留學生竊取實驗室資訊、ZTE與華為禁運、逮捕孟晚舟、中國的開發中會員地位、中國民營企業裡的黨委書記、中國的網路管制與電子商務、美國杯葛WTO的司法體系人選、美國期望強化WTO會員通知與透明度⋯⋯。這些,全都是因為美中大戰而牽動的新議題。

相對而言,WTO的舊議題則幾乎全部停擺。例如,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但是法國總統馬克宏卻宣示「沒有巴黎協定就沒有貿易協定」。美國喜歡雙邊談判,因此原本進行到一半的複邊服務貿易協定(TiSA, Trade in Service Agreement)即觸礁。美國杯葛WTO司法體系(appellate body)AB人員更新,於是該體系形同癱瘓。美國在WTO所提的所有與中國有關的議題,中國全數反對。由於WTO是共識決,因此這樣的僵局注定會使WTO難有成果。面對這樣的僵局,小國如台灣,要怎麼辦呢?如果WTO對任何議題都難有共識,經貿外交官能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需要應變,而涵養正是應變的基礎。

G20漢堡峰會,場外大批民眾抗議美國總統川普退出《巴黎協定》。(美聯社)
G20漢堡峰會,場外大批民眾抗議美國總統川普退出《巴黎協定》。(美聯社)

經貿談判既重結果也重過程

其實WTO自2001年杜哈回合談判以來,已經十幾年沒有什麼具體談判成果了。這樣的困境,早年當然與164個會員之間歧異性太大有關,而近年則是歸因為美中之間的貿易摩擦。許多人觀念轉不過來,認為談判沒有共識結論就是一事無成,其實不然。談判既希望結果合意,也要在過程中交朋友。有時候,如果明顯預見談判不會有結果,則我們反而更應該把注意力投注在過程。

例如在談判A提案時,許多傳統公務體系的官員,都是用「A提案若通過,會不會對國內x y z三個產業或是領域產生衝擊」這樣的思考,去評估建議「我國是否應該接受A提案」。

但是傳統公務人員不在談判會場,他們往往無法評估A提案取得共識的機率。此外,傳統承辦人員也會擔心A提案萬一通過,他們是否會因為x y z的衝擊而受到責難。因此,任何提案交給傳統公務體系照正常的分析,絕大多數情況他們都會建議「不要同意A案」。

但是我要強調:既然美中之間已經劍拔弩張,「你的提案衝著我,我一定反對」、「我的提案衝著你,你也一定反對」的態勢明顯,則許多提案通過的機率都趨近於零。既然如此,我們國內主管機關所做的利弊分析,其利弊真正會實現的機率,也就趨近於零。用粗俗一點的白話文說:不會發生的事,還分析個屁?這個時候,我們賦予傳統利弊分析的權數應該大幅降低,而要把重點放在「過程」;我們應該儘量在過程中獲得國家利益,而不要只看「反正不會通過的」提案。這,就是應變。

學問為濟世之本

如前所述,我認為讀書幫助我們深化涵養、幫助我們了解形勢、幫助我們領略其他國家的關鍵利益、當然也幫助我們知所應變。許多人總覺得「學問為濟世之本」是句口號,像是「書中自有黃金屋」一樣,騙小孩子去讀書。北海牧羊三年,我更能體會讀書之為用。而且我們要記得:讀書要「不住相讀書」,不為特定目的地廣泛閱讀。

雖然我們兩百多本書百分之九十沒有用到公務預算,但是那僅有的百分之十,偶爾還是會遇到蠢蛋的問題。有一回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主計人員來函電詢問:購買XX書給同仁閱讀,「對於外交有什麼幫助」?對於這種後段班提問,我的回應是:拚命閱讀「如何寫作文」,反而對作文沒有幫助。

金剛經說:「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牧羊人說:「外交官不住相讀書,其功效不可思量」。知識豐富涵養,而涵養為外交之本!

《牧羊人讀書筆記》 平面書封與作者朱敬一。(印刻出版)
《牧羊人讀書筆記》 平面書封與作者朱敬一。(印刻出版)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研院副院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等職。二○一○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二○一七年復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海外院士,是亞洲第一位獲選的社會科學研究者;二○一六年十月到二○一九年九月,擔任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常任代表。本文選自作者駐WTO期間二十五篇書評集結的新作《牧羊人讀書筆記》(五月四日上市,印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