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度國家公祭 聚焦南京大屠殺

2014-12-13 17:53

? 人氣

中國首度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刻有「國家公祭記事」的三足銅鼎(美聯社)

中國首度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刻有「國家公祭記事」的三足銅鼎(美聯社)

1937年12月13日,日本軍隊攻佔中華民國當時的首都南京市。接下來大約6週的時間,這座六朝古都化身成一座屠殺煉獄,史稱「南京大屠殺」。77年後的今天(2014年12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史上第一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肅穆的紀念儀式上痛陳「(大屠殺的)事實不因巧舌抵賴而消失」。日媒則認為,設置國家公祭日的用意在於「利用歷史問題牽制日本、鼓舞國民的愛國心、以及提高對黨中央的向心力」。77年前的歷史傷痕,於今猶在中日之間隱隱作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公祭儀式上放飛的和平鴿。(美聯社)

中國首個「國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日期就訂在77年前南京城破的12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南京大屠殺的首次國家公祭,由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主持,超過萬人到場參加。除向遇難者默哀、敬獻花圈、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並設立一個高165公分、重達2014公斤的刻有「國家公祭記事」的三足銅鼎,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與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一同為公祭鼎揭幕並發表談話。

刻有「國家公祭記事」的三足銅鼎。

習:當年中國共產黨號召人民抗日

習近平說,這場公祭儀式是要緬懷死難同胞、與為抗日奉獻生命者。接下來便是細數日軍在二戰時期對「南京30萬同胞」的殺戮,中國人民如何「在中國共產黨號召和引領下,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禦外敵」。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則「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闢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創造了重要條件」。

習:提防軍國主義份子,但不仇視日本民族

習近平也強調:「我們不應因一個民族中有少數軍國主義分子發起侵略戰爭就仇視這個民族,戰爭的罪責在少數軍國主義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侵略者所犯下的嚴重罪行。」「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並告慰不幸罹難的同胞,「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

除了國家領導人出席的公祭之外,中國官方與民間近日也推出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包括國家檔案局公布了《南京大屠殺檔案選粹》的網路影片,出版收錄兩千六百多個詞條的《南京大屠殺辭典》第一卷(預定出版四卷,共計八千多個詞條)、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公布7602件新發現的文物史料、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也致函日本政府與首相安倍晉三,要求向遭日軍殺害的南京30萬亡靈謝罪。網路上也設置了「國家公祭網」,讓民眾方便在網路致祭。

《南京大屠殺辭典》。(取自網路)

日媒:中方藉歷史問題對日施壓

中國首次以國家公祭的規格紀念南京大屠殺,也引起日本媒體高度關注,大多也都報導了習近平強調「中日人民友好」的言論。《產經新聞》稱,習近平嚴加批判日本的歷史認識問題,為明年「抗日戰爭與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定調。《讀賣新聞》則認為,3年沒見的日中領袖雖然在11月終於碰面,但習近平仍舊以歷史問題對日方施加壓力。《朝日新聞》則提及中日學者組成的「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會」在2010年發表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上限為20萬人,也有4萬人、2萬人等不同的推估數字。」

陸媒:「日本媒體鮮有報導」

雖然日本重要媒體13日幾乎都報導了中國的「國家公祭日」,對於習近平談話強調中日友好和平的部分也都沒有省略。但中國新聞網在公祭日當天(13日)卻特別強調「日本六大主流報紙(12日)關於南京大屠殺和中國國家公祭日幾乎沒有報導」,與外媒的高度關注相比,「日本主流媒體安靜異常」、「基本上看不到本土媒體評論」。中國新聞網甚至引用早稻田大學「一位政治學者」的分析稱,近年日本教科書上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或隻字不提或模糊處理,讓民眾知之甚少。

日本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

BBC的日籍記者大井真理子曾撰文表示,她在日本的歷史學習經驗,是「(歷史)課本同樣用一頁篇幅敘述了導致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的其他歷史事件,還包括用一行字的註腳提到了日本軍隊入侵南京時發生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她說當時學校的歷史老師忙著趕課,往往沒有足夠時間好好講授20世紀的現代史,而且她也承認「作為一個女孩,當時可能對時裝和男孩更感興趣」,「(日本學生)幾乎沒有學過20世紀的歷史」。

在2012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通過的6册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4册仍沿用中國有關「30萬人遇難」的說法,但各版本教科書對死亡人數有各種不同的陳述,並強調學界沒有一致性的看法。以日本實教出版社的歷史教科書為例,南京大屠殺的軍民死亡人數則是「20萬人左右」,並在註解裡提到中國認為超過30萬人,日本國內也有10多萬人的看法。山川出版社的教科書則明白指出,有日本學者認為,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中方主張的30萬人死難是一種誇大。中國媒體指控的日本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實際情況比較像是對死難人數的認定不同。



日本教科書對南京大屠殺介紹的比較。(取自網路)

誰的歷史、誰的傷痛

不只日本學界或教科書有不同聲音,其實二戰後遠東軍事法庭認定的南京死難人數,就是20萬至30萬之間,而非中國認定的30多萬人。而根據中日歷史共同研究會在2010年發表的報告,對南京大屠殺死難人數的爭論,主要來自於「日軍從事不法殺害的定義為何」、「南京大屠殺涵蓋的時間與地域範圍為何」、「對埋葬紀錄與人口統計資料應如何解釋」等方面。

習近平在國家公祭場合一席追求和平、中日人民友好的談話,自然值得肯定。但在新聞宣傳的實際操作上,卻又顯得不是那麼回事。77個年頭過去,世人是否已有足夠的智慧與氣度面對這道歷史傷痕?當初南京城裡的那場劫難,究竟是誰的歷史、誰有權認定與詮釋、要平復的是誰的傷痛、誰又該原諒誰或不原諒誰?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