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冷戰研究與冷戰書寫:《櫻花‧流水:我的東瀛筆記》選摘(2)

2017-05-03 05:40

? 人氣

(一)描寫意識形態的對抗

眾所皆知,冷戰並不僅僅是軍事、政治、經濟上的對立,以意識形態之爭為主軸,也是其特徵之一。日本從冷戰一開始,就一直是西方陣營的主要穩定成員,但直到1968年發生蘇聯軍事介入捷克事件為止,認為蘇聯才是理想國家的日本國民不在少數,因此意識形態之戰,除了國家內部政治勢力的對立以外,也包括國與國之間的謀略對抗。以書寫成長小說《青春之門》著名的小說家五木寬之,1966年的直木獎作品《看,那灰色的馬》即是描寫一個記者記錄一位蘇聯老作家與其作品被西方陣營的謀略所影響的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描寫核武的對峙

冷戰超越一般國與國之間對立的特徵,就是在意識形態對抗之外,還包括美蘇兩國在「核武」上的對峙,美國在1950至53年的韓戰,54年的中南半島危機,以及54至55年,和58年的臺灣海峽危機,都曾經考慮動用核武,但冷戰期間並未在實戰中動用過核武。以深入越戰最前線的報導文學而著名的小說家開高健,在其1962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愛斯基摩〉,以科幻小說的形式,描述了核武戰爭後的殘破世界,小說中充滿批判精神。

巴基斯坦為防禦印度攻擊,宣稱不排除使用小規模核武。(取自推特)
冷戰超越一般國與國之間對立的特徵,就是在意識形態對抗之外,還包括美蘇兩國在「核武」上的對峙。(取自推特)

(三)紀錄日本國內內部狀況

1.在日朝鮮人問題

朝鮮半島的南北分裂本身就是冷戰的產物,在日朝鮮人的遣送作業,從59年第一批975名在日朝鮮人開始回歸北朝鮮,到84年間,斷斷續續的進行遣送,累計將近有9萬名以上的在日朝鮮人從新潟港送回北韓。朝鮮半島一直處在東亞冷戰的最前線,雖說遣返作業是以人道觀點進行,但在冷戰的強烈磁場下,芥川獎小說家宮本輝87年發表的小說《紫頭巾》是一部以在日朝鮮人遣送作業為背景的短篇小說,藉著描寫一件殺人事件與犯人所留下的謎底「紫頭巾」,詳實地描寫冷戰結構的扭曲。

2.自衛隊問題

戰後美國的日本佔領政策之課題是如何達成日本的民主化與非武裝化。但由於冷戰結構的增強而使政策產生大轉變,除了促進日本的經濟復興之外,更抑制日本國內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發展,將日本建設成東亞區域反共的灘頭堡。在此潮流下,韓戰爆發的1950年,日本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通稱GHQ)麥克阿瑟的指令下成立了自衛隊的前身—警察預備隊,52年則將原海軍改組為海上警備隊,此後經過兩三度改組,於1954年實施自衛隊法,成立陸上、海上與航空自衛隊,並設置防衛廳(2007年改組為防衛省)。自衛隊產生於冷戰結構之下,日本進行了再度軍備,在成立自衛隊後,GHQ的政策轉換被批評是「反向路線」。三島由紀夫在其作品《F104》,即以極為華麗的文體,書寫了其在67年進入自衛隊體驗,搭乘了噴射戰鬥機F104的經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