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專訪牛津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大家誤會群體免疫了,人類必須面對「與病共舞」

2020-04-24 10:40

? 人氣

大家現在對病毒的認識也在不斷改變。在(中國)國內大家也認識到病毒不可能被徹底消滅。雖然中國這兩個月抗疫做得非常成功,基本上很多地方清零。但現在死灰復燃可能出現第二波第三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病毒(暫時)是消滅不了的,這是科學界現在的一個普遍共識。因為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已經全球擴散,而且它有很多隱形的傳播,防不勝防,而且傳染性很強。英國就是個例子:2月份的時候才幾十例(確診病例),現在到了四月份快20萬(確診病例)。而且可能真正的數字我們無法估算,可能是它的好幾倍,甚至十倍都有可能。

所以這個病毒很難防。而疫苗一旦研發出來,對人類來講是很大的福音。不研製出疫苗,社會很難恢復正常。

哪怕是解封,大家都心有餘悸。天天戴著口罩,不敢進餐館,不敢坐飛機,都是提心吊膽過日子。這個局面是一定要改變的,疫苗是唯一最有效、最安全的途徑。

現在不同國家都在研製疫苗,其實是有好處的。因為很難預測哪個方法可以成功,肯定有一些會失敗。誰都很難預測。所以多頭並進,成功的概率會大一點。

哪怕疫苗研製成功,短期內疫苗的生產不可能達到一年10億支,肯定有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每個國家會從自己國家利益出發,保護自己公民。如果英國研製出來了,那肯定先供英國用,不會出口。英國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有,像比如老人、醫護人員、一線人員等重點人群先接種,有富餘之後再擴大(接種人群)。

肯定有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各國)齊頭並進,都能研製成功,帶來的積極影響會非常快,疫情可能會在全世界很快得到控制。

疫情一個國家控制住沒用,還會死灰復燃,其它國家還會傳過來。要真正的控制,還是要靠疫苗,天花就是這樣被消滅的。但對新冠病毒,即使研發成功,病毒也可能出現大的變異,使疫苗失效或保護作用減弱。如果沒疫苗,就只有通過所謂的「群體免疫」路徑,這也是無奈之舉。如果幾年後,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感染病毒後獲得了自然免疫力,病毒的傳播力也會逐步下降。當然前提是要保護老年人和高中危對象。

新冠病毒
 

BBC中文:下一階段應該如何防疫?

陳錚鳴:現在很多問題不能絶對化,不可能零風險,只是把風險最小化,這個是決策非常重要的基礎。

中國可能前期做得太好,強調零風險,其實很累,我估計可能很難維繫下去。現在人數少,可能還好。

新加坡就是很好的例子。(前期)圍堵等措施都很成功,人數一多了以後也沒辦法。防不勝防。

解封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這個風險要跟大家溝通好:一方面,個人也有責任,不要扎推、聚會,盡量減少公共活動,盡量保護自己;從政府角度講也有責任,比如大型賽事、大型封閉環境可能不能馬上解封,可能還跟疫情(走)。這些都是風險評估,怎樣將其最小化。

這需要精準判斷。未來的(防疫)策略是管放結合,鬆緊相間,一會兒鬆一會兒緊。然後是因地而異,比如如果倫敦疫情嚴重,餐館不開,蘇格蘭感染率低就可以先恢復。

再有一個就是持久之戰,這是個(新)常態。未來疫苗出來之前,我們的生活常態會發生變化。哪怕解封,也是說盡可能恢復以往生活的態勢,但事實上很難做到(完全恢復)。做不到。

BBC中文:對於科學界來講,尋找病毒源頭是否有意義?

陳錚鳴:可以了解中間宿主並切斷動物傳播源,另外,可以了解病毒的變異狀況和特性,為研製廣譜疫苗提供更好的科學依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