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食物能讓上街抗議、寫仇恨信、甚至犯法:《爭議的美味》選摘(1)

2020-04-30 05:10

? 人氣

網路上也只能搜尋到有限的類似結果。今天,儘管因為對此爭議的關注漸增,而在網路上有更多資訊可尋,但當中多是來自肥肝的死忠擁護與反對者兩派的公關訊息。旅遊業與法國生產商的網站都稱肥肝是一種「傳統」且「道地」的食物,描繪著鴨鵝住在綠草如茵的原野上或古色古香的老式穀倉內。這些鳥禽的生活被描述得有如一首田園牧歌,而農人則以手藝照顧著一項備受珍視、帶有歷史意義的美味傳統。網站繼續解釋,這些鴨鵝在小農場中備受呵護,甚至會在餵食時間衝向農人。照片則將餵食過程描繪成慈祥和藹的老農人滿臉風霜,手長厚繭,有時還戴著貝雷帽,在以一根金屬長管餵食時將鳥兒緊緊抓住,但又溫柔地夾在兩腿間。烹飪與吃貨(Foodie)網站不分今昔,詳細地描述眾人追求的肥肝滋味,以及它柔滑如脂的質地,而且往往會呈現在布置漂亮的餐桌上,一盤盤精心料理的珍饈美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老農人餵食鴨鵝的過程。(八旗文化提供)
老農人餵食鴨鵝的過程。(八旗文化提供)

另一方面,動物權網站則宣稱肥肝農場是酷刑工廠。網站上的照片呈現看似孤苦無依的骯髒白鴨,在漆黑深廣的室內困於一列又一列的金屬籠中,非死即傷。少數拍到餵食者的照片常常呈現怒目、黑膚的男人圍在鳥籠旁,或是不懷好意地斜視著攝影機。「臥底」影片則呈現餵鴨人一手抓住鴨頭,將金屬管塞進牠們的頭喙當中,然後將鴨子摔在地上。陰鬱的旁白聲形容這些鴨子的生活充滿難以忍受的恐怖,並使用一些像是「硬塞」、「亂丟」、「折磨」等激烈字眼來形容餵食過程。這些網站也將肥肝與鐵石心腸的精英消費相連結,稱肥肝是「饕餮酷刑的病態物」,以及「絕望佳餚」。

這兩種極端描寫之間的鴻溝相當巨大,迫使我不僅反思自己的飲食偏好,也反思我願意容忍他人選擇什麼食物到何種程度。由於圍繞著肥肝的衝突與批判不斷,我發現,在廣義上來說,肥肝是我們對於食物諸多水火不容、層層疊疊的社會顧慮的縮影。爭論肥肝生產倫理的雙方都對這種工法的經驗性「證據」,提出在道德上有力、卻又完全互不相容的詮釋,而每一種詮釋都響徹著刺耳的弦外之音。重要的是,我也發現,最言之鑿鑿的擁護者與反對者,皆未就市場與道德觀向對手做出鮮明對立。他們反而呼籲市場行動者,以藉此正當化自己的道德論證,並且尋求法律與政治策略,將論證轉化為現實。

那麼,該怎麼調和對肥肝迥然各異的道德立場?這個疑問引出的議題是,我們如何辨識、命名及詮釋社會問題,尤其是關於消費者文化肌理的那些問題?為了好好回答這道關於食物文化價值的疑問,我們必然會在考量社會關係與空間的複雜性時遭遇障礙;在這些空間中,不同團體相互鬥爭,競相將自己的特定品味當成正當的品味。因此,我必須前往人們願意、並渴望為肥肝一戰的地方。

爭議的美味立體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立體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作者米歇耶拉・德蘇榭(Michaela DeSoucey),現任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專攻文化、食物、消費者市場與政治、組織理論、認同運動以及全球化與在地化等研究領域。本文選自作者新著《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