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上的新軸心時代:《夜經濟》選摘(1)

2020-04-28 05:10

? 人氣

網路革命創造龐大的經濟市場與人類的無限可能。(圖片取自pixabay)

網路革命創造龐大的經濟市場與人類的無限可能。(圖片取自pixabay)

隨著大資料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平臺的使用者資料成了金礦,讓夜間經濟消費者變得不再神祕,「網際網路+」更為夜間經濟的內容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技術的變革必然帶來人類認知、思想、信仰和價值體系的變遷,這些都無一不影響著經濟的走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化產業早就隨著洶湧的技術浪潮,成為公認的朝陽產業。在世界上主要的已開發國家,文化產業都由國家經濟體系的邊緣走向中心。根據大資料顯示,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將近六百億英鎊,從業人數約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五%;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一九九三年就超過汽車工業;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其視聽產品的出口額,僅次於航空航太等少數行業,成為主要的出口經濟支柱。

文化產業崛起的勢頭,是與技術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最近幾年,文化產業呈現井噴之勢,成為已開發國家的拳頭產業,這一切都是伴隨著資訊革命而來。

一九六九年,人類跨出歷史性的一步,登上了月球,實現了人類在漫長文明歷程中的憧憬和夢想,也成為軸心文明的精髓--「超越性」的一次具象體現。網際網路也是在這一年誕生的。起初,一切都無聲無息地展開,遠不如獲得全球矚目的登月輝煌。大家甚至還一度懷疑,這玩意兒到底有什麼用處?我們現有的關係網模式不是已經很完美了嗎?用機器來傳輸 0 或 1,有什麼必要嗎?但很快,網際網路替人類帶來的震撼就如水一般蔓延到整個星球,浸入每一個角落,讓無數可能性猶如生命遇到水,得到滋潤,茁壯成長。

當未來的歷史學家審視今天的科技進步時,他們或許會意識到,網際網路不只是一次技術革命,更是一次世界觀革命。它深深改變了經濟模式,為我們帶來了經濟學意義上的新軸心時代。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人類生產力的飛躍,從而影響著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式。網際網路和數位化將會更迅猛地改變一切,會在全球範圍內掀起波瀾壯闊、勢不可擋的巨變。

人類目前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約從一七六○年延續至一八四○年,由鐵路建設和蒸汽機的發明觸發的這次革命,引領人類進入機械生產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十九世紀末,延續至二十世紀初,隨著電力和生產線的出現,規模化生產應運而生。

第三次工業革命始於二十世紀六○年代,這一次革命通常被稱為電腦革命,或者數位革命,因為催生這場革命的是半導體技術、大型電腦、個人電腦,以及網際網路的發展。

最一開始的革命為工業革命,大型機具開始出現。(圖片取自pixabay)
電力和生產線的出現,規模化生產應運而生、大型機具開始出現。(圖片取自pixabay)

從千禧年開始,網際網路開始迅猛發展,變得無所不在。網際網路終端的移動性大幅度提高,感測器體積變得更小、性能更強大、成本也更低,與此同時,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也開始長足發展。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遠遠超過前兩次革命。事實上,在世界部分地區,以前的工業革命還在進行之中。全球仍然還有十三億人無法獲得電力供應,也就是說,仍有一七%的人尚未完整體驗第二次工業革命。紡錘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它走出歐洲、走向世界花了一百二十年。相比之下,網際網路僅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便傳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而且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依然在繼續加強。

Google、臉書、Uber 和阿里巴巴等顛覆者,都曾經籍籍無名。我依然記得二○○五年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時,外媒紛紛詢問這間公司是什麼來頭,怎麼從來沒有聽說呢?但如今,這些企業已經家喻戶曉,不僅在某一區域或某一國家發揮影響力,甚至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

問世於二○○ 七年的 iPhone,如今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截至二○一六年底,全球智慧手機總量超過二十億部,也就是說世界上幾乎三分之一的人進入手機數位時代。

二○一○年,Google宣布研製出首輛自動駕駛汽車。到二○一五年為止,全球與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超過了二萬二千件,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測試行駛近五十萬公里,其中最後八萬公里是在沒有任何人為干預措施下完成。 Google 成為最有可能將成千上萬輛自動駕駛汽車開上公路的公司。目前自動駕駛汽車已經獲得美國加州立法批准,接下來,Google 很可能會在該州部署數百輛自動駕駛汽車,用來接送公司員工上下班。內華達州也允許 Google 自動駕駛汽車上路行駛。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看到更多自動駕駛汽車行駛在路上。

雖然各大廠商花了大筆資金投入,自動駕駛技術仍不夠成熟。(Marc van der Chijs@Flickr)
未來我們將在路上看到更多自動駕駛車輛。(圖片取自Marc van der Chijs@Flickr)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傳播速度只是資訊革命的一個方面而已,它的規模收益也同樣驚人。數位化意味著自動化,自動化反過來意味著企業的規模收益不會遞減(至少遞減的部分會少一些)。

我們不妨以數位化革命的前沿國家美國為例。

一九九○年,美國的產業中心是底特律,當地最大的三家企業的總市值、總收入和員工總數分別為三百六十億美元、二千五百億美元和一百二十萬人。相比之下,做為新時代產業中心的矽谷,在二○一四年,三家最大的企業總市值高達一.○九萬億美元,雖然他們的總收入為二千四百七十億美元,與底特律的公司不分伯仲,但他們的員工數量只有十三.七萬人,只是略多於前者的十分之一。

與十年前或十五年前相比,今天創造單位財富所需要的員工數量要少得多,這是因為數位企業的邊際成本幾近為零。此外,在數位時代,對於許多供應「資訊商品」的新型公司而言,其產品的存儲、運輸和複製成本也幾乎為零,一些掌握顛覆性技術的公司似乎不需要多少資本,就可以實現自身的發展。比如如今的獨角獸企業,它們不需要太多的啟動資金,借助數位革命的力量,不僅改變了資本的作用,還提升了自身的業務規模。

網路公司從數位革命中獲益 最大受益對象為消費者

數位革命產生了大批新產品、新服務、新概念。這些可以在幾乎不產生額外成本的情況下,提升消費者的個人生活品質。在今天,預約計程車、訂購機票、查詢航班、購買商品、交付帳單、聽音樂、看電影、點餐--所有這些事務都可以遠端完成。

技術替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有目共睹,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和成千上萬的應用軟體讓我們生活得更為輕鬆,也提高了總體工作效率。

我們用來閱讀、瀏覽、通訊的一支小小的智慧型手機,其運算能力相當於三十年前五千臺桌上型電腦的運算能力總和,而且,它存儲資訊的成本逐步趨近於零。二十年前,存儲一GB資料的年服務費要一萬多美元,但是今天,平均僅需要三美分。這樣的數字對比讓你心生驚訝吧!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攜帶一支智慧型手機回到三十年前,你無疑就具備與上帝一樣的視角和能力,當然,你得找個有Wi-Fi的地方才好嚇唬人。

一位男士在巴賽隆納世界移動大會上拿著一部華為Mate X可折疊5G智慧型手機。(美聯社)
擁有智慧型手機,生活各層面都更加方便。(資料照,美聯社)

數位革命帶來的挑戰主要落在供應方身上,也就是勞動和生產領域。在過去的幾年間,絕大部分的已開發國家,以及像中國這樣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中,勞動力對GDP的貢獻比重出現大幅下滑。原因就在於,創新驅使企業用資本取代勞動力,成為撬動企業經濟效益的槓桿。

也就是說,大量財富的創造,或者為企業帶來大量經濟效益的經濟行為,將不再集中於白天的密集型勞動合作。有資本的地方就是 G D P 產生的地方,而資本是無時不在運作的。

你可以在任何時刻訂專車、購買機票,甚至買肥皂。你不需要在乎專車公司的調度室是不是下班了,航空售票處是不是關門了,樓下的便利商店是不是打烊了,拿起手機,不管是凌晨三點,還是中午十二點,都可以透過數位手段完成個人服務,無須遷就對方的運作模式和時間。

資本的運作是不分時間,不分區間的。既不分白天和黑夜,也不分國內和國外,沒有邊界。

在當今的經濟形勢下,決定競爭力的是兩個因素:資本和創新能力。展望未來,高成本和低成本國家之間,以及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之間的區別愈來愈不重要,新的衡量標準是經濟體是否具有創新能力。

北美和歐盟擁有世界上最具創新能力的經濟體,引領著世界創新發展。但是中國在創新領域的綜合表現也非常優秀,二○一五年,中國的創新能力已經達到歐盟的四九%(二○○ 六年為三五%),這是令人吃驚的事情。從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時間,中國製造業一直在低端徘徊,幾代人都致力於經濟結構轉型,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但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天來得那麼快,那麼悄然無聲。即使創新起點相對較低,但是,今天誰也不能否認,中國已經進入全球化生產中的高附加值領域,並正在運用舉足輕重的規模經濟優勢,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

雲端運算平臺的運用 展現規模經濟優勢

談到雲端運算平臺時,我們談的其實是兩種:一種是人力雲端運算平臺,一種是消費雲端運算平臺。

只要你有一臺終端,不管是電腦還是智慧型手機,就可以成為全球虛擬網路中的一名從業人員,同時具備無與倫比的機動性。

個體工作者會認為這樣的工作模式壓力小、自由度大、滿意度高,是一種理想的工作狀態。你可以不分時間、地點地創造價值,可以成為專車司機,可以成為外賣派送員,可以成為影音主播,可以成為社群軟體達人。

除了從業之外,你也可以同時具備各種身分,一個家庭主婦同樣能夠成為成功的電商,一個金融從業者也可以是一個超酷的漫畫家,生命可能性的邊界被打開了,自由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

手機中應用程式無比的機動性,人們可以同時扮演多種角色。(圖片取自pixabay)
手機中應用程式無比的機動性,人們可以同時扮演多種角色。(圖片取自pixabay)

而做為消費者,消費雲端運算平臺的意義在於讓你免受邊界困擾。你可以消費來自全世界的商品,透過快捷的物流產生不低於現場購物的體驗,同時還不必付出昂貴的附加價格。這不僅是因為雲端運算平臺讓比價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也因為供應商的成本在大幅度降低,網際網路的共用特性,使得它有能力為供需雙方進行匹配。原本利用率不高的資產,原本不被看作資產的東西都能被啟動。比如說私家車上的空座、家中閒置的臥室、不再需要的家具等。全球最大的計程車公司 Uber 沒有一輛車,最受歡迎的社交平臺臉書不製作任何內容,最有價值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沒有任何庫存,這是以前的經濟模式能夠想像的嗎?

經濟學上的新軸心時代已經到來,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也包括觀念上的創新--成為軸心中的軸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這本書要討論的夜晚,是和白天沒有分別的。甚至,夜晚創造的 G D P 是完全可以和白天相抗衡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與經濟密不可分,愈是文化的高地,愈是經濟的富礦,而且這種財富的來源具有相對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夜間文化消費推動著一個城市的夜間經濟繁榮,是繁榮市場、拉動消費的有效途徑,也是衡量一個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尺度。

夜間文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文化產業的後勁和總體實力,夯實了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作用。夜間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力刺激了消費,有效擴大了內需,為轉變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工作時間和消費時間愈來愈彈性,不夜城愈來愈多,二十四時店愈來愈多。愈是發展程度高的城市,夜晚的安全性和活躍程度也會愈大。因為需求在上升,從某種程度上說,夜晚不再是白天的延伸,而成為另一個龐大的經濟市場,是第二GDP的容納體。

作者葉丁源與其新作《夜經濟:第一本人類夜晚活動史》。(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葉丁源與其新作《夜經濟:第一本人類夜晚活動史》。(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葉丁源為夜界傳媒創始人,浙江大學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畢業,致力於觀察研究夜間經濟,並擔任多地政府夜經濟顧問,現為中國娛樂行業協會理事、上海酒吧協會常務副會長、全球夜經濟商業研究組織中國區區長,被譽為「中國夜間經濟研究第一人」。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夜經濟:第一本人類夜晚活動史》(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