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餘專欄:華航「正名」先求朝野諒解 !

2020-04-20 07:10

? 人氣

華航運送援外防疫物資,却被綠委嫌棄「台灣辨識度」不夠,要求華航改名。(外交部提供)

華航運送援外防疫物資,却被綠委嫌棄「台灣辨識度」不夠,要求華航改名。(外交部提供)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中共及世衞因隠匿疫情而備受質疑,台灣則因成功防疫及最早示警世衞而享譽國際。這使「台灣」在成功的民主故事外,又加上抗疫故事,國家之名不脛而走,不尋求「正名」而獲「自然正名」。沒想到,只因台灣捐贈歐洲的第一批口罩貨櫃掛有華航「CHINA AIRLINES」英文旗幟,讓某些西方媒體誤以為是中國所送,台灣內部立即掀起一波抗議潮,說「台灣愛心被中國收割,是人情做到墓仔埔」,因而要求華航「正名」,改掉「中國」字眼,讓世界正確認識台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正名」是論語子路篇孔子談為政(治國)的第一要務,兩千多年來為儒術治國的中國各朝奉為圭臬,連台灣的藍綠之爭都有「正名」這項(如「制憲正名」「台灣正名運動」)。問題是,孔子的「正名」是要恢復君父國家應有的名分,亦即符合「傳統」;綠營的「正名」卻是要把中華民國改為台灣,亦即符合「現實」。前者是指傳統名分已不被現實尊重,所以要「正名」。後者是指傳統名分已不合乎現實,所以要「正名」。

但綠營的「正名」是有矛盾的。例如中華民國既合乎傳統,又是台灣現有國名,而且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亦載明台灣「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那「正名」怎麼會是改為台灣呢?比較能夠維持「傳統」「現實」平衡的,反而是凸顯台灣,如在中華民國之下加上台灣二字,成為「中華民國台灣」,讓中華民國由代表中國大陸變為代表台灣(泛指台澎金馬)。

中華民國如此,華航更是如此。華航是在當年兩岸中國代表權之爭猶未明朗前成立,「中華航空」即代表中國的國家航空,如日航代表日本、韓航代表南韓一樣。如今中國代表權之爭已落幕,台灣的中華民國敗下陣來,「中華航空」再代表中國就會不倫不類。同時它也不再是代表國家的航空公司,而是已經民營化,地位如同長榮航空。國人不應將之政治化,只求改為「台灣航空」,而應尊重民營化企業的經營權,要改什麼名稱或不改都由企業自己決定。唯一重要的是,不可以讓「中華航空」被誤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空公司,公司本身及機上必須有能讓世界識別是中華民國台灣企業的標誌。

20200413-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左起)、邱顯智、陳椒華13日針對華航更名於記者會上說明。(顏麟宇攝)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左起)、邱顯智、陳椒華等主張華航改名。(顏麟宇攝)

國人還要記住的是,孔子在談「正名」時候,絕非一味只求復古或恢復傳統,而是特別指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也就是這個「名」一定是要可以大大方方說出口的,這個「言」一定是要可以到處辦事行得通的。換言之,不能大大方方說出口及到處辦事行不通的「正名」,就是失敗的「正名」,後果甚至比不「正名」糟。

而為了「正名」成功,孔子接下來還在子路篇中續談為政之道,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也就是不要操之過急,不要因小失大。例如「華航正名」,當不是朝野大多數人都有共識或都贊成時,急於求成就會操之過急、因小失大!操之過急可能「吃緊弄破碗」(破壞團結、無端樹敵),因小失大可能失去中國大陸及中共同路人航線!連為政之道(國家治理)都需避免以上兩大缺失,何況講究將本求利的企業經營之道!

值得慶幸的是,蔡政府對於華航「正名」的回應並未違反孔子的「無欲速,無見小利」,比扁政府當年謹慎。如第一時間交通部長林佳龍即說改名要尊重股東與全國人民看法,改名茲事體大,必須公司內部取得共識,甚至需召開股東會經過四分之三多數同意。如閣揆蘇貞昌在立院表示,華航在世界飛,改名牽涉航權、航線等,比較複雜,但可以用塗裝讓「台灣」字眼凸顯,或在機身多放一點台灣標誌,如同現在駐外使館,雖然仍有英文「中華民國」字樣,但後面一定加註「台灣」,讓全世界知道台灣和中國不一樣。

蔡英文則表示,她認為這個問題的核心在辨識性,這次台灣民眾有這麼強烈感受,主要因為外國人無法辨識來源是台灣還是中國;針對蘇貞昌日前表示未來會放大或強化台灣的標誌,她認為蘇貞昌說得很好,就是要在各項能代表台灣的事件或事物上,大家一起努力強化台灣的辨識性。

20200416-總統蔡英文出席「勞動部充電再出發訓練計畫」。(總統府提供)
總統蔡英文對華航「正名」一事相對審慎。(總統府提供)

蔡政府的小心謹慎與兼顧「中華民國」「台灣」平衡,合乎孔子為求「正名」成功而主張的不要操之過急、不要因小失大。大家看扁政府時代的「制憲正名運動」,由於條件不夠(全民共識及朝野諒解不足),阿扁後來不是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嗎?扁政府時代的「華航正名」(改為「台灣航空」或「福爾摩沙航空」)「中華郵政正名」「中國石油正名」「中船正名」,不也是功敗垂成或改名只改一半,英文名仍維持「CHINA」,頂多加上「TAIWAN」嗎?

誠然,目前民進黨是「完全執政」的國會過半政黨,迥不同於扁政府時代的「朝小野大」、捉襟見肘,所有「正名」想要過關較易成功。但國家認同問題一定要先尋求國人共識,至少得到最大朝野諒解,否則分裂紛爭,再加上外敵介入,後患無窮。例如「護照封面正名」及「華航正名」提案,本週將在立院院會處理,國民黨黨團書記長蔣萬安即稱二者都屬行政權,不需修法,更何況華航是上市公司,若要改名也要透過公司治理程序,「政府堅持改名的後果,若影響公司或民眾權益,當然要追究相關責任。」這些話正點出了「正名」得當與否的嚴重性。

「正名」是涉及國家認同的大是大非問題,與改名只涉及公司及少數人私利私害不可同日而語。而學術界談國家認同的書,都會指出「全民價值共識」對凝聚人心、整合分歧的重要性,「所有單純依靠國家機器施加而非共同体內部自發形成的意識,由於缺乏集體凝聚力,很難面對內在外在嚴峻挑戰。」既然台灣成功的民主故事及防疫故事,已使「台灣」國家之名不脛而走,不尋求「正名」而獲得「自然正名」。那國內努力的「台灣正名」「華航正名」等,不也該建基於「全民價值共識」或「最大朝野諒解」,以求「自然正名」嗎?

*作者為時事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