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的味道很秋天─引導高情商的表達:《愛的排行榜》選摘(1)

2020-04-24 05:10

? 人氣

大人應鼓勵孩子自我探索,把自身的感動、不快、疑惑、共鳴等等情意提出,一來可訓練獨立思考,二來也必定對孩童將來的處世有直接的促進。(示意圖,取自pixabay)

大人應鼓勵孩子自我探索,把自身的感動、不快、疑惑、共鳴等等情意提出,一來可訓練獨立思考,二來也必定對孩童將來的處世有直接的促進。(示意圖,取自pixabay)

人際溝通之重要眾人皆知,但儘管知道重要,能掌握要訣者卻似乎不成比例。學校教育往往偏重智育,對高情商的表達不甚措意。情意的開發如果能儘早開始,就能渾然天成,毋須花費太多時間修習訂正;內心的感動,形諸於外自然就是受歡迎的溫良恭儉讓的行為模式;表達就越自然、越不矯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讓生活更容易。思想的啟迪不必陳義過高,只要從周遭生活取材,先把基本的切身問題釐清之後,再描繪清楚、敘說明白,讓道理埋伏照應在遊戲中或生活裡。因此,凝眸注視生活,觀察、思索、歸納、分析後形諸口語的過程,不但讓孩子咀嚼了生命的滋味,也開發了情意。一旦這些學習過程在生命中扎根,教育就能突破藩籬,無處不在。

具體言之,大人只要透過個人生命經驗的體會及適切的小故事,和孩子做深度的交流,使孩子知善惡、重感情,所有美好的德行將內化成為行動的準則,讓人性、社會性與自然充分調和於是,美好德行的實踐,將不再只是書本裡的白紙黑字或考卷上的標準答案而已,而真正成為個人精神生命的寄託,正所謂「一粒砂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只有生命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情感才能流動起來。所以,教育應該從個人的情意共鳴為起始點,體察時代的變化,才能收表情達意、欣賞陶冶,進而達到潛移默化的功效。

各大專院校加緊研議遠距教學,若有師生確診,齊聚上課的景像將不復見。(新新聞資料照)
美好德行的實踐,將不再只是書本裡的白紙黑字或考卷上的標準答案而已,只有生命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情感才能流動起來。(示意圖,新新聞資料照)

鼓勵孩子自我探索,把自身的感動、不快、疑惑、共鳴……等情意提出,一來可訓練獨立思考,二來也必定對孩童將來的處世有直接的促進。從現在開始,請敞開心胸,給孩子開放討論的空間,讓孩子能在大人的引導下,培養開闊通識眼光及啟發獨立思考。真誠情感的體現,就是藉由大人的誠懇表白,來引起孩童的思考,並受到某種程度上的啟發;甚至是希望他們能在感動之餘,產生和以往不同的想法、一個切入解釋世態人情的角度,或提醒對所處世界的關懷,為生活找到一個說法。

鬼哭神嚎戲碼

黃昏時分,先是阿嬤跟小龍女笑鬧時,不小心手指滑過她的臉頰,她當場痛哭,不顧阿嬤連聲道歉,也不讓阿嬤抱她,呼天搶地地找媽媽。(根本就沒傷痕)阿嬤哄不了她,見笑轉生氣,不理她,逕自到書房打電腦。

小女孩當場痛哭,不顧阿嬤連聲道歉。(示意圖,取自pixabay)
小女孩當場痛哭,不顧阿嬤連聲道歉。(示意圖,取自pixabay)

此姝由姑姑哄停後,兩度踱到書房,站在阿嬤身後,看起來是拉不下臉道歉。

阿嬤是真生氣了,沒回頭。她只好訕訕然離開。

接著,諾諾因為跟姊姊搶笛子,居然搶到了還生氣,把笛子往地下扔。阿嬤叫她撿起,她居然抵死不從。好!都給我記住,阿嬤決定好好處置這兩個小魔頭。

沒過多久,阿嬤炒好菜,大聲呼喚吃飯。姊姊說還不餓,想晚點吃;阿嬤不太高興,諾諾欣然前來響應,阿嬤負氣地說:「愛吃不吃隨便你們,反正以後我不理你們了,你們都愛耍脾氣。」

諾諾倔強說:「那我也不要跟你們講話了啦!」還接著大哭:「我要找媽媽!」阿嬤嗆她:「既然要媽媽現在就去,姑姑,把門開了,讓她馬上出去找媽媽,以後也別來阿嬤家。」

諾諾居然氣得把腳上的拖鞋甩出去,阿嬤很生氣,大聲叫她把鞋穿起來,連同剛剛甩笛子的帳一併算,問她:「動不動就甩東西,是對的嗎?」阿嬤在她站的位置圈出一個圈,「如果不穿上拖鞋,就別想離開這個圓圈範圍。」

諾諾跟姊姊一樣鬼哭神嚎起來,喊阿公、叫姑姑,阿嬤狠下心不准有人救援;姊姊在外頭聽到妹妹哭聲,急跑過來,大叫:「不要罵她!」我說你管好自己就行,姊姊竟然將廚房的門「碰!」地用力關上,局面一片混亂。

這下子真把阿嬤惹毛了,聲量放大,說:「從今以後,你們就不要到阿嬤家來,阿嬤這麼愛你們,還要看你們臉色過日子,我這是招誰惹誰!」於是添了飯,自顧自吃起來。

諾諾想是知道大事不妙了,忽然停止了哭泣,頰上掛著淚,面對吃飯的阿嬤說:「阿嬤對不起。」

阿嬤心腸軟,叫她過來,抱著她問:「你這樣凶阿嬤,是不愛阿嬤了嗎?」諾諾仰著頭跟阿嬤告白:「我最愛阿嬤了。」接著,諾諾異乎尋常的乖巧,一口一口地自己吃飯,還不時對著坐在她對面的阿嬤討好地笑,小的終於解決了。

姊姊一直坐在客廳沙發上,阿嬤匆匆吃過飯,繞過客廳進書房。三分鐘後,姊姊走進書房,「蛇」到阿嬤身邊說:「阿嬤對不起。」「對不起什麼?」「我不應該哭那麼大聲,而且還喊要找媽媽。」

阿嬤說:「戳到你的臉是阿嬤不對,但阿嬤是不小心的,也道過歉好多次,要抱你,你也不讓抱。明明知道媽媽不在,卻哭喊要媽媽,這能解決什麼問題?只是讓阿嬤難過。」

姊姊忙附和:「昨天我便祕,在家裡馬桶上大哭要媽媽。媽媽也走過來對我說:『力氣要用對地方,哭哭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把力氣用來努力大便才對。』」

後來呢?阿嬤急著知道結果。

「後來,就真的大出來了呀!」嬤孫兩人同時鬆一口氣,一場恩怨情仇就在大便的話題中和解了。

阿嬤沒忘記跟她再複習一次:「誰常帶你們出去散步?」「阿嬤、阿公。」

「誰常帶你去餵魚」「阿嬤、阿公。」

「誰常說故事給你聽?」「阿嬤。」

「誰常聽你唱歌、陪你跳舞?」「阿嬤。」

「誰常陪你玩搭飛機的遊戲?」「阿嬤。」

「誰常帶禮物回來給你?」「阿嬤。」

「誰常複印著色畫給你畫?」「阿嬤。」

「誰最愛你們?」「阿嬤。」

「你們最愛誰?」「阿嬤。」

這時,妹妹出來補充說:「我最愛阿嬤,還有阿公、姑姑、爸拔、媽媽、婆婆、婆婆的阿公、舅舅……」

延伸思考

小朋友不懂事,有情緒是當然的;大人不會是聖人,有情緒也是自然的。「當然」遇上「自然」,也是「必然」的。小朋友有時像小魔頭,這也不是,那也不好,像是在考驗著大人的耐性。年紀小些的,有可能是想睡覺而不自覺,還勉力撐持,怕睡著了,錯過眼前的繁華,這時只能哄他去睡覺;年紀大些的,鬧彆扭跟大人撐著比氣長,小小的警告,讓他知所進退是必要的。

氣消事解後,用小小的示愛來補恨,會比較沒有後遺症,也會更加圓滿。

廖玉蕙新著《愛的排行榜》與《讀出太陽的心情》(時報出版)
廖玉蕙新著《愛的排行榜》與《讀出太陽的心情》(時報出版)

*作者為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目前專事寫作、演講。曾獲吳三連文學獎、中山文藝獎、吳魯芹散文獎、五四文藝獎章等。多篇作品被選入高中、國中課本及各種選集。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愛的排行榜──孩子表情達意的練習》(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