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中國科舉制度與歐美現代文官制度的確立!

2020-05-03 05:20

? 人氣

九品中正制大體是指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大、小中正產生後,由中央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將各地流亡人士無論是否出仕皆登記其上,表內詳記年藉各項,分別品第,並加評語。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審核後將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此項制度使得當時的官吏選拔有了一客觀標準,此標準其實依然是採取地方群眾輿論和公共意見,保留了漢代鄉舉裡選的遺意。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由於世族勢力強大,常會影響中正官公正地考核人才,時間一久就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阻塞了民間人才的進取之途。

另外在隋唐時期(從隋文帝開始),商人是不能參加科舉的,也就是說──只有書香門第或者權貴的孩子可以考科舉。之後各朝各代對於參加科舉的資格各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在清朝,科舉就規定──「冷籍不得入試」,所謂「冷籍」指的是──祖上三代沒有人獲得過功名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參見──
(Ⅰ)《百度百科》之【九品中正制
(Ⅱ)李永熾:《中國歷史一百講》(國語日報),p129~130。,
(註四)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公共經濟學者認為,官僚只對權力來源負責。這個道理完全可以用來解釋科舉制度。魏晉南北朝,士族進仕憑祖宗蔭功,靠的是門閥出身,權力來源是祖德,官員未必對皇帝負責。科舉制官員權力來源於皇帝,官員必須對皇帝負責……

隋文帝楊堅創立了一個完全服從於他的官僚體制,就此,士族失去門閥進仕途徑,官員位置不再世襲,權力、官職來源於皇權,士族就此徹底沒落。Ⅱ

參見──
(Ⅰ)陳雨露、楊棟:《金錢統治》(鳳凰出版傳媒集團),p89。
(Ⅱ)中文《維基百科》之【中國科舉制度】。
(註五)在一般紀錄上,中國科舉制度,始於隋煬帝大業元年(西元605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經袁世凱奏請停辦,前後經歷了1,300多年。

但也有資料指出,科舉制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3人,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增設進士科,這可視為科舉制度之始。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發生在京考會試的舉人集體請願的公車上書事件。康有為、梁啓超等舉人們的建議之一,便是改革科舉,興辦新學…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先廢除考試用八股文。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9月2日,經袁世凱奏請,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上諭明告:「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自此前後歷時1,300餘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宣告廢除。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