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珍專欄:媒體啟動了台灣的自毀機制?

2017-04-14 06:30

? 人氣

蔡英文總統大概自己都沒料到,就任未滿一年,民調滿意度卻直直落。圖為蔡英文總統視察已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大新竹輕軌。(蔡英文總統臉書)

蔡英文總統大概自己都沒料到,就任未滿一年,民調滿意度卻直直落。圖為蔡英文總統視察已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大新竹輕軌。(蔡英文總統臉書)

「不看新聞會與世界脫節,看了新聞會與事實脫節。」丹佐華盛頓這句話,已經成為調侃媒體的語錄,更經典的還有這句:「任何事都熟能生巧,包括鬼扯!」調侃之後,他堪稱極有風度且正向地提出了解決之道:「你們媒體的責任是什麼?報導真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講「天職」或許標舉得太高,但「報導真相」正是媒體基本的工作內涵,遑論責任,怎麼會成為問題,還有勞大明星「指正」?丹佐這段話是回應媒體報導他「轉向支持川普」的「假新聞」,至於「假新聞」製造機或風暴核心的川普,可沒有丹佐的風度,他直接數度開罵:「這些人(媒體)從來不覺得害臊,但他們應該感到羞恥才對!他們一定認為他們的讀者都是笨蛋,隨隨便便就會忘記過去的報導出了多少次錯誤。」可以預期終其總統任內,都會罵之不絕;而且,媒體絕對不退讓,自主建立「真實查核機制」,檢驗川普的前言後語。

問題來了,丹佐和川普都說新聞不實,那真相到底「藏」在哪裡?

真相不是點不是線 是立體的

丹佐是否「轉向」支持川普,是簡單極了的問題,不要說問他,問他經紀人總成吧?但多數「真相」不是一個點,不是一條線,甚至也不是一個平面,「真相」往往是立體的,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說瞎子摸象言過其實,媒體工作者都是明眼人,不用「摸」的,事實擺在眼前,張大了眼睛總看得到,然而,「立體的真相」繞一圈都未必看得真切,還有上有下乃至內裡的核心,更重要的,對「真相」的解讀乃至詮釋,媒體固可為,卻不可能立下定於一尊的答案,每個人有其不同的偏好、想望和期待,當答案不如預期時,從失落到憤怒都是可能的反應。

網路時代不必勇敢的挺身而出,宅在鍵盤前就可能改變「沈默的螺旋」成為「憤怒的螺旋」,從白玫瑰、大埔案、洪仲丘案、到太陽花學運…,已經有無數「改變現狀」的案例,然而,「憤怒」並未因此得到撫平,不能不面對一個嚴肅的事實:「憤怒的螺旋」還在擴大中,蔡英文總統就任未滿一年,民意低氣壓就頗有成為另一場風暴的跡象,前總統李登輝會見社民黨成員時直言,蔡政府提出了許多議題,也引起了許多紛擾,對嚴重紛擾並沒有提出化解的具體作為

 20161126-前總統李登輝出席「台北高校同學會年會」活動.李登輝.(陳明仁攝)
前總統李登輝直言蔡英文總統並沒有具體作為化解衝突。(資料照/陳明仁攝)

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對新聞─特別是政治新聞─引發的恐懼和憤怒,有著近乎雞湯式解讀:歸根結底是希望世界變得更好,比方說選民為了政客違反競選承諾就憤怒,因為他相信選舉不應涉及欺騙(這顯然無稽);新聞要做的不是消除憤怒,相反的,而是提供幫助─證據,證明你所有的憤怒其實本來就是不完美人類的常態,好讓你心平氣和的接受它。

沈默的螺旋已經轉而成為憤怒的螺旋

把這碗雞湯帶到現實的台灣,不論是過去八年端出多少「證據」證明前總統馬英九是無能(解決問題)的,現在轉移到蔡英文身上了,連李登輝都對蔡英文「無作為」生氣了;或者從三番兩次失言到大巨蛋等爭議個案,「證明」台北市長柯文哲不但白目而且倨傲;或者無數的新聞證明政黨(不論朝野)關心的就是權力而非民生,比方說國民黨垮到谷底還在鬥,鬥到終於沒人關心,或者民進黨全面執政,對外繼續清算國民黨,對內則立刻捲起袖子搶資源搶位子爭初選…,閱聽人有因此接受這就是政治而心平氣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狄波頓認為,憤怒能夠帶來激動人心及商業利益的效果,因此新聞就殘忍地對我們所需的撫慰置之不理;這句話大抵適用於政論節目。在這種類型的節目裡,名嘴們並不產製新聞,而是通過新聞產製憤怒,偶而竟然從評論中「迸出」新聞再加上辱罵,就讓憤怒升高為官司,官司回到臉書,又成為激動支持或反對者的憤怒,螺旋由是生成,在螢光幕前,觀眾看著名嘴罵政客,藍罵綠綠罵藍還彼此對罵,連司法官都捲入這個巨大的螺旋之中,瞠目結舌之餘,還要鎮定心神懷疑這是戲嗎?這許多年下來,可以確信即使是戲,還是有人寧可冒著精神耗弱的風險,繼續看下去。

20170324-周大觀基金會「2017年第20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馬英九與羅得嘉帶領之下觀賞畫作。(甘岱民攝)
卸任後的馬英九不再是「眾人嫌」,顯然愉悅許多。(資料照/甘岱民攝)

更驚人的是,這個螺旋並未因為政黨輪替而偃旗息鼓,為什麼對馬英九的憤怒幾乎無縫接軌的轉移到蔡英文身上?僅僅是媒體之故嗎?台灣民選總統(不論藍綠)是否要面對這個幾乎難以改變的事實:他們真的沒有能力處理藍綠統獨左右乃至世代的不同憤怒。十七年前陳水扁還能高喊「新中間路線」,十七年後兩極對立彼此憤懣的情緒不斷升高,民意調查藍綠聲望俱降,曾經支持藍或綠的選民彷彿又回到不表態或沒意見的「中間地帶」,但憤怒氣旋上升,「中間選民」卻在氣旋中失落了。

當媒體成為自燃體 嚴防憤怒的民主殺了經濟

憤怒,是一種極容易傳染的情緒。當我們錯愕於政論名嘴臉紅脖子粗地罵人同時,社群網路輕易就讓憤怒擴散成為病毒,當媒體工作喘口氣轉身成為網民時,疏忽了媒體做為承載社會不同意見、各種情緒的平台的角色,愈是民意激憤時,愈需要冷靜,結果,媒體工作者在臉書逞一己之情緒,不論是罵新聞對象或罵同業,甚至罵受難者,媒體一轉成了「自燃體」,在台灣民主自衰自毀的過程中,即使不是啟動者,也很難脫逃於助紂為虐的角色。

台灣這麼小卻具體而微地呈現民主陷落而媒體崩壞的全景,憤怒加深焦慮,而焦慮助長憤怒,拒絕新聞遠離臉書是一個方法,足可讓個人生活更平衡,但世界不會因此更好,或許,這才是真相:世界本來就不美好,否則哪裡還有滿天神佛的空間呢?但是,在台灣至少我們可以幽默一點:

問: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到底哪裡不同?不是都保證言論自由嗎?

答:當然,不過,中華民國憲法也保證言論後的自由。包括你憤怒的自由。

馬英九此刻應該氣平,因為蔡英文就任未滿一年,挨得罵不比他少;蔡英文不必怨嘆,可以確定她受的氣,她的繼任者不論是誰也必不可少,台灣的民主不會因為憤怒而減損,倒是要嚴防盛怒中的民主,殺了曾經如此風姿綽約的台灣經濟,還有我們曾經一貫相信明天會更好的純真自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夏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