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鼎銘觀點:習武之人,何必曰 Come on !

2020-04-07 05:50

? 人氣

學拳久的人,其實最想跨過的無非是推手。但後天用力已習慣的年輕人,最大的麻煩是好勝心太強,一推就會抗及頂,就會鬥牛,一心想把對手推出去,違背「太極不用手,用手非太極」的指導原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到了六十幾歲,才知功夫練到怎麼厲害,也比不上一把槍:一下斃命。也比不上刀,隨時斷你腳筋;高中時一位混黑道的同學,提及黑道小弟最厲害的一招,就是一把刀練到非常精準,刀一出手,就要砍斷腳筋,讓你殘廢一生!

這也是到最後,慢慢體會太極拳談「四兩撥千斤」,談「引勁落空合即出」,談「化、拿、打」,其實都在強調不主動出手打人。太極拳應該是修養拳,強調習武重要的還在修心及養生;功夫在自然中成就,縱然功成也沒有必要張揚。這也是,筆者會走向丹道內功的原因;在228紀念公園,認識一批練凌空勁的朋友,因他們的引介,接觸龍門宗的丹道內功。

龍門宗的祖師就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丘處機。他有一句養生的訣竅:「蟾光日夜照西川,即此便是藥中根」,這句話,以前體會不深。現在從靈鷲山的禪修心法:「眼觀鼻,鼻觀嘴,嘴觀心,心無所觀」,反而讓筆者找到入門處。這個心法,練久嫻熟,只要一啟動,因為專注,睡覺特別容易入眠

丹道內功分南北兩宗:北宗講先性後命,南宗講先命後性。性是心性,其中精華,《重陽立教十五論》講得很明白,其中第八論降心,言及「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內不外。」第九論煉性,言「理性如調琴,弦緊則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琴可調矣。則又如鑄劍,鋼多則折,錫多則卷,鋼錫得中,則劍可矣。」

命是身體,強調先練身,有一些功法,若非進入師門,不易得手。但無論如何,兩宗都強調性命雙修。

太極拳練久了,若能融合丹道內功的性命之學,就很容易達到「意氣君來骨肉臣」,由打外形變成打意氣,會成就「氣遍身軀不稍滯」的境界;氣若強,練到心神合一,精氣神飽滿,自然比較不會生病。

太極拳練得正確,對身心確實大有幫助。太極拳非常講究「立身中正頂頭懸、沉肩、垂肘、鬆腰、坐胯」。最主要還是鬆及沉,九大關節要節節鬆開,這呼應中醫的說法: 骨正筋柔,氣血自流。因為練的是纏絲勁,肌肉及筋絡很有彈性,身體自然健康。

老年人很容易摔倒,是因為身體氣浮。太極拳氣沉丹田,意在湧泉,很像不倒翁,所以不容易摔倒,很適合老年人。尤其追求老子所說: 必也嬰兒乎,所以全身輕柔,對健康很有幫助。

其實太極拳談養生,只要把基本功練好,好好盤練拳架,最後一定有所體會。但如果要追求功夫,那就必須把拳論練到身上來,已過世的唐龍師兄就是先由扭毛巾的概念,讓我體會何謂纏絲勁;其後,透過推手讓我參透「曲中求直」。但最後能進入太極堂奧,則是練出鄭曼青所言「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學終無補」,現在則漸能體會他所言「陸地游泳」的意涵。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賴鼎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