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鼎銘觀點:習武之人,何必曰 Come on !

2020-04-07 05:50

? 人氣

練武之人最忌好勇門狠,更不必存好勝之心。(作者提供)

練武之人最忌好勇門狠,更不必存好勝之心。(作者提供)

政治大學張教授在教室練詠春拳,打得全國皆知,後續如何,看來一時還難善了。筆者年輕時因病開始練武,也曾自認武功蓋世,現在想來令人莞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十歲那一年,筆者準備出國期間,竟發現自己得到黃種人少見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因為很少人得,醫生一直追問為什麼? 我追想中,唯一的解釋,小時蚊子多,若要到野外,都會身上抹上殺蚊劑,無形中這些化學毒品,造成我皮膚的病變。

但當時的同輩,與我一樣,為何他們沒有得到? 筆者自己想一想,以前就學的壓力,可能對我的免疫力造成很大的破壞。筆者並非功課很好的學生,英文及數學一向紅字,但因為喜歡閱讀,國文成績特佳,導師對我常是另眼看待。這也是為何高三編班時,筆者竟然編到社會組最好的升學班。

一邊為了追趕成績,拚排名,一邊還要幫老爸種洋菇、割筍子、曬筍干,蠟燭二頭燒,長年處於壓力,自律神經其實一直處於緊繃狀態。最佳的例子,就是筆者出國前,參加駕訓班準備考駕照,考照前要體檢,要測試手的穩定度,我因為太緊張,手拿鐵桿,手一直抖,二度碰到磁鐵。其後才知這是自律神經出了問題,後來被驗出心律不整,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開完刀後,人生面對價值觀的重建,一方面也因為受到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的影響,將心由外面慢慢收回,開始著意於養生的運動!有一次一大早,在植物園,看到二位老者在打太極拳,一位是建中數學老師,一位是萬華的工人,我起意跟他們學習,因為先把招式背起來,一週之內就學會了一百零八式的楊家老架太極拳。後來才知,他們的師父是「一代跤王」常東昇,有一次來看這二位徒弟,被我碰到。後來這二位老者不再出現,我只好作罷!

我因為住在溫州街,鄰近台灣大學。有一天早上漫步中,看到台大文學院門口,有一批人在打太極,觀察了幾天,最後加入了這個太極拳團體。每天早上六點二十五分開始練拳,打到七點十分。隨後老師會推推手,應要求下,也會練一下太極劍給我們看看。

這位老師叫柯啟華,服務於台灣大學。論起他的師父,就是赫赫有名的「五絕老人」鄭曼青。鄭曼青師承楊澄甫,所以算來我學的就是楊家拳,與我在植物園學的一模一樣。

這一學就是三十年。從柯老師那裡,除了學會一百零八式拳架,其後他又教我們散手,筆者是少數當時有學會散手上、下手的學生之一。當然大履老師也教過,但一如推手,功夫不夠,上不了手。

隨後當然也學了太極劍、太極刀,但總體來說,愈打愈心虛!太極拳是個改架拳;常常自以為打得很好,但一錄影,就知道自己不合規矩的地方所在多有,所以不斷在修正自己。這也是學了三十年,這幾年我還是回到基本功的講求與盤練。

學拳久的人,其實最想跨過的無非是推手。但後天用力已習慣的年輕人,最大的麻煩是好勝心太強,一推就會抗及頂,就會鬥牛,一心想把對手推出去,違背「太極不用手,用手非太極」的指導原則。

到了六十幾歲,才知功夫練到怎麼厲害,也比不上一把槍:一下斃命。也比不上刀,隨時斷你腳筋;高中時一位混黑道的同學,提及黑道小弟最厲害的一招,就是一把刀練到非常精準,刀一出手,就要砍斷腳筋,讓你殘廢一生!

這也是到最後,慢慢體會太極拳談「四兩撥千斤」,談「引勁落空合即出」,談「化、拿、打」,其實都在強調不主動出手打人。太極拳應該是修養拳,強調習武重要的還在修心及養生;功夫在自然中成就,縱然功成也沒有必要張揚。這也是,筆者會走向丹道內功的原因;在228紀念公園,認識一批練凌空勁的朋友,因他們的引介,接觸龍門宗的丹道內功。

龍門宗的祖師就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丘處機。他有一句養生的訣竅:「蟾光日夜照西川,即此便是藥中根」,這句話,以前體會不深。現在從靈鷲山的禪修心法:「眼觀鼻,鼻觀嘴,嘴觀心,心無所觀」,反而讓筆者找到入門處。這個心法,練久嫻熟,只要一啟動,因為專注,睡覺特別容易入眠

丹道內功分南北兩宗:北宗講先性後命,南宗講先命後性。性是心性,其中精華,《重陽立教十五論》講得很明白,其中第八論降心,言及「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內不外。」第九論煉性,言「理性如調琴,弦緊則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琴可調矣。則又如鑄劍,鋼多則折,錫多則卷,鋼錫得中,則劍可矣。」

命是身體,強調先練身,有一些功法,若非進入師門,不易得手。但無論如何,兩宗都強調性命雙修。

太極拳練久了,若能融合丹道內功的性命之學,就很容易達到「意氣君來骨肉臣」,由打外形變成打意氣,會成就「氣遍身軀不稍滯」的境界;氣若強,練到心神合一,精氣神飽滿,自然比較不會生病。

太極拳練得正確,對身心確實大有幫助。太極拳非常講究「立身中正頂頭懸、沉肩、垂肘、鬆腰、坐胯」。最主要還是鬆及沉,九大關節要節節鬆開,這呼應中醫的說法: 骨正筋柔,氣血自流。因為練的是纏絲勁,肌肉及筋絡很有彈性,身體自然健康。

老年人很容易摔倒,是因為身體氣浮。太極拳氣沉丹田,意在湧泉,很像不倒翁,所以不容易摔倒,很適合老年人。尤其追求老子所說: 必也嬰兒乎,所以全身輕柔,對健康很有幫助。

其實太極拳談養生,只要把基本功練好,好好盤練拳架,最後一定有所體會。但如果要追求功夫,那就必須把拳論練到身上來,已過世的唐龍師兄就是先由扭毛巾的概念,讓我體會何謂纏絲勁;其後,透過推手讓我參透「曲中求直」。但最後能進入太極堂奧,則是練出鄭曼青所言「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學終無補」,現在則漸能體會他所言「陸地游泳」的意涵。

拳論中所談「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等這些理論,若能練上身,功夫就水到渠成。

有時為求精進,更必須常常參閱他人的練拳心得。筆者之前受益祝大彤的「八方線」概念不少,汪永泉的語錄更是筆者的枕邊書,隨便拈來,他提及練拳要如在水裡運行,「下半身在水哩,腰在水面,上半身在水上,有漂浮感」、「平送腰跨,身體要豎直,如同船上的桅桿向前平移,不能搖擺」,這些筆者都有獨特的體會。

另外,幾年前張海松寫了「須臾之道」這本書,請我幫忙寫序。張海松傳承自楊家,但主要還是汪永泉這個支系。透過閱讀,從字裡行間,有很多作者練拳的心得,讓筆者覺得愛不釋手,例如:

手和腳似連非連,等發勁時再連上。

手是鬚子,不是用手打人,是用腰背打人,用脊椎打人。

打拳實際上是後背(夾脊到命門)在打拳。

這些心得,若非體悟之人,實在道不出!若非功夫已到某些地步的行家,恐怕也難透關鍵!太極功夫,與丹道內功一樣,有很多默會知識,師父如果不點破,永遠無法破解其中玄機。

太極拳要練到上層,氣沉丹田很重要,筆者練了幾十年都無體會。但幾年前到浙江天台山,丹道內功南宗祖庭桐柏宮,學到道士的紫凝易筋經,加上縱鶴拳的納氣之法有些收穫,對太極拳的氣沉丹田開始有所掌握,此時對太極拳的體會已是不可說不可說。

這種不可說,是說了別人也不會相信。練到這種地步,只能自得其樂,人不知而不慍。此時才深知,強中自有強中手,也不宜隨便出手。因此,對於練武,不要存有好勝之心,建議不要隨便Come on! Come on!

*作者為東方設計大學校長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賴鼎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