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反情報與傳媒亂紀元

2017-04-12 07:10

? 人氣

任何情報搜集與研判都有目標。與市場研究或新聞採訪不同之處在於,當關於目標的資訊不足時,情報員可以採取一系列更具侵入性的手段來獲取資訊,舉凡電話竊聽、衛星遙測、秘密跟監、駭客滲透等等;反之,一般情況下的分析師與研究員也毋需把應付欺瞞、詭詐與隱匿資訊視為例行公事。老練的情報員都知道,只要有你想看的資訊,肯定有人會讓你看不到,或是故意誤導你看某些資訊。因此要提升情報研判的技能,必須掌握反情報的闇黑心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傳統上搞反情報,都是從防禦的角度出發:保密防諜,堅壁清野。更具未來性的反情報,是從攻擊的角度出發:深度分析對手的情報偵蒐研判機制後建立預測模型,並針對其決策行為中的各項環節的弱點進行知覺管理(perception management),以利誘導對手誤判局勢,陷入戰略與戰術上的被動而渾然不覺。孫子兵法《用間》有云:「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正是這個道理。

在資訊超限戰的時代,情報機構都需要充分認知到,能針對偵蒐或反制的目標建模,就有可能駭入其決策行為的弱點予以擊潰甚至操控。任何偵蒐研判的目標都不僅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複雜的網絡系統。要有效打擊一個網絡,自己必須也是一個有效的網絡。而這正是許多身處網絡時代,卻仍然沿襲傳統決策流程的情報機構最大的盲點。知名情報專家Robert Clark在其著作《Intelligence Analysis: A Target-Centric Approach》中,指出了傳統情報機構的弱點,如下圖: 

2017-04-11(傳統情報評估流程,資料來源:Intelligence Analysis)
傳統情報評估流程,資料來源:Intelligence Analysis。(圖由作者提供)

傳統情報流程是一個生產線式的產銷結構。客戶有需求,情報部門接單後企劃,偵蒐相關資訊後開始提煉處理,形成分析研判的產品,分送給客戶使用後結案。這個行之有年的流程邏輯謹嚴,但有著致命弱點:前一個環節如果出錯,後一個環節不一定能察覺,環節與環節之間專業分工,卻容易因為部門之間的官僚本位而無法協作;用戶在流程中被視為消費者,情報被視為產品,然而用戶真實的需求,流程中人不一定明白,且可能受個別保密規定與流程中的雜訊而逐漸失真,導致最後的情報產品不一定合用,用戶也不知道怎麼用,或是情報機構為了彰顯存在感與爭取更多預算,大量生產根本與用戶最緊迫的問題無關的產品,浪費資源。而因為這種體系缺乏彈性,不僅無法因應變局快速反應,還可能會讓「官大錶準」的決策者主觀意志凌駕於專業判斷之上。反情報界都明白,如果對手的組織是金字塔科層架構,最高決策者又是獨裁風格,聖明燭照,師心自用,只要對準法老王的脾胃,餵食符合他主觀認知的情資,就有機會操縱決策,勝敵而益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