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董事長張果軍:我為何買下《新新聞》?

2017-04-10 11:11

? 人氣

《風傳媒》董事長張果軍將《新新聞》併入旗下,期透過多元媒體整合,強化綜效並打造更大的影響力。(葉滕騏攝)

《風傳媒》董事長張果軍將《新新聞》併入旗下,期透過多元媒體整合,強化綜效並打造更大的影響力。(葉滕騏攝)

繼報禁開放、有線電視解禁、再加上網路的普及,媒體不再被少數人壟斷,也造成新興媒體多、但能存活者少的現況。傳統媒體轉型網路似乎也不如想像中容易。接下來的幾年究竟是媒體寒冬抑或媒體盛世?此時《風傳媒》買下《新新聞》究竟有什麼考量?本文專訪《風傳媒》與《新新聞》董事長張果軍,分享他啟動此次收購案的規劃以及對現今媒體產業的看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問:3年前您才成為「媒體新鮮人」,為什麼短短3年就要擴大版圖?什麼原因讓您把事業重心從過去的「金融人」轉換為「媒體人」?

在《風傳媒》之前,我就是「普通閱聽人」,不論是從報紙電視雜誌或網路,我是「看新聞的人」;在《風傳媒》之後,我還是「看新聞的人」 ,但對「媒體」這件事,確實有不同於3年前的體會。

三年前,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辦風傳媒」?我的答覆是「使命感」,台灣值得(deserve)一個更好的媒體,很多人笑笑,大概是不大相信;三年後再問我,我的答案是相同的,或許很多人還是會笑笑,但我個人感受卻大不相同。三年前談使命感或許我私心還有些忐忑,三年後再談使命感,我相當篤定。

媒體的確是一個特殊行業,三年多的經驗讓我理解為什麼許許多多媒體人會不可自拔地投身這行,一往無悔。特別是當我們對「現狀」不滿,覺得台灣值得更好的政府、更好的民主的時候,媒體正是一個不能抱怨,只能用盡力氣想辦法刺激或促進改變的一個群體;當社會眾聲喧嘩、異議得不到溝通的時候,媒體必須扮演冷靜理性的平台角色,民主社會若無媒體,則多元對話、包容進步的可能性就不再存在。網路時代當大家陷入同溫層相互取暖的時候,媒體的價值不但沒有消減反而更形重要。

然而,媒體環境這麼壞,該怎麼辦?壞事發生的時候,抱怨和指責不會讓好事從天上掉下來,沒有別的辦法,就是捲起袖子,再多做一點,再努力一點。這是我真心的想法。

問:創辦《風傳媒》以來並非沒有其他媒體尋求合作,為何此次會買下《新新聞》,請問《新新聞》有哪些特色吸引您?

台灣曾經經過雜誌百家爭鳴的年代,然而眾多雜誌,特別是我們所熟悉的「黨外雜誌」生生滅滅,反映的是威權時代的特殊或者扭曲吧!《新新聞》在解嚴前最關鍵的一年創刊,給了《新新聞》與其他雜誌不同的歷史機遇,「黨外雜誌」就此逐漸消聲匿跡,標榜「自由報業」的《新新聞》有過很長一段輝煌光景,特別在政治專業報導上,提供有別於主流大報的視角和和更深刻的內幕。

這本雜誌曾經陪著很多人,包括我,走過那段解嚴前後激昂的歲月。在媒體環境愈趨艱難的環境下,還能堅持初衷走過三十年的雜誌,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比《新新聞》歲數更長的諸如財訊、天下、遠見屬財經專業雜誌,文訊、聯合文學屬文學雜誌,當然還有社會綜合類的時報周刊,對比之下,《新新聞》是唯一的政治類新聞時事周刊,重新檢視《新新聞》三十年前發刊辭所預示「民主的土壤仍待灌溉,社會的脈動亟需呼應,理性的空間尤須開創,媒體的功能更應充實」,我認為迄今依舊鮮活,依舊適用,言論市場絕對還有政治專業雜誌的空間。

問:在「紙媒已死」不斷的此刻,您買下《新新聞》周刊,被視為是逆向操作,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評價?

紙媒有諸多形式,有大眾形式,也有專注小眾,出版頻率也有許多種。紙媒不會完全消失,就像書本不會消失一樣。網路興起對紙媒有很大影響,尤其網路新聞的即時性讓報紙的新聞變舊聞,對報紙影響最大。我們選擇從周刊切入,就是覺得網路和周刊最互補,我們在內容、通路、及業務上都可互補,且可有許多線上線下互動的整合,給讀者及廣告主不同的體驗。

過去紙媒在網路興起後,一窩蜂都在談轉型或改造,也都設立了網路部門,但是舊包袱太大,一時脫不了,能成功轉身的,可說沒有,唯一最接近的是紐約時報。同時,也有許多網路原生媒體誕生,如美國的Buzzfeed、Hufffington Post,亞洲的《風傳媒》、《端傳媒》、關鍵評論網等。紙媒設立網路版常見,網路原生媒體併購傳統媒體,還是第一次看到,這也許給大家逆勢操作的感覺。但我們的看法不同,在做內容及傳播內容的產業裡,不同的內容形式要透過不同的通路,去接觸到不同的分眾。網路絕對是未來的趨勢,但不同的通路,還是有它的價值。我們相信,透過更好的整合,一定可以發揮更多的綜效。

在張果軍看來,多元媒體的合作將成趨勢,接觸更多的閱聽眾。(葉滕騏攝)
在張果軍看來,多元媒體的合作將成趨勢,接觸更多的閱聽眾。(葉滕騏攝)

問:《風傳媒》與《新新聞》原來是兩家媒體,未來同屬一個媒體集團,可望產生綜效及雙贏,請問未來將維持何種關係,會有何種合作型態?

會維持雙品牌,但要逐步整合,以發揮綜效。綜效包括品牌加乘,客戶基礎擴大、內容豐富完整,以及成本節省,收入增加,這涉及許多經營上的know how。

我們會先從IT後勤開始,給前線同仁提供更好的支援服務,在網路時代「技術」絕對是另一個驅動核心;然後業務整合是必然的,業績一定有加乘的效果;最後,內容及線上線下整合,讓內容的豐富性、完整性,及影響力完全發揮出來。

問:此前,《新新聞》被認為是「專業政治取向」的雜誌,接手經營後,會改變新新聞原來設定的編輯方計和目標嗎?

不會,政治專業是《新新聞》的核心,但我們會更豐富它的內容。

問:曾有媒體指稱《新新聞》將延攬馬政府幕僚蕭旭岑擔任董事,但後來公布的董事名單並沒有,是否能加以說明?

新任董事名單本無邀請蕭先生的規劃,媒體未經查證的報導,對蕭先生造成困擾,我們深感遺憾。

問:大家可能比較沒注意到,您這次也買下台灣指標民調,請問您認為指標民調未來將在媒體事業中扮演什麼角色?

國內外很多媒體都有民調部門,幫助媒體掌握最新的民意動向,指標民調加入《風傳媒》及《新新聞》這個大家庭,搭配《風傳媒》的大數據新聞「風數據」、公共政策調查新聞,可以協助驗證並挖掘出新的重大議題,三方必然相得益彰。

問:有人質疑,網媒和紙媒目前都難以獲利,《風傳媒》買下《新新聞》的經營層面,您如何看待?

網路媒體經營困難,眾所周知,《端傳媒》才宣布大幅裁員。《新新聞》創立30年,賺錢的年份也不多。網路媒體經營的門檻,其實比紙媒高太多了。大家都以為網媒好做,但其實網媒比紙媒難做100倍,因為並沒有已確立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而且對手是Google和Facebook 等超級大咖。不少網媒沒想清楚,金主給了一點錢,以為撐個三、五年會好,沒有在經營面下功夫,結果根本沒機會,錢燒完就關門。

網媒只有兩種作法: 一是要做流量,但當然不是指用假內容或小道八卦騙來的流量,流量是所有商業模式的基礎,沒人看根本不會有影響力,更別說訂閱或廣告了。網媒至少要在本國網站排名排得到前100名,才算奠定一個能夠永續經營的基礎。另一作法是發展垂直型網站,但這種作法,在美國、中國這類的大型市場可成功,在台灣這種小型市場很不容易。在台灣走垂直型成功的有「上下游」和一些科普網站,但必須規模縮到非常小才能生存。

《風傳媒》成立3年多,專注於生產優質內容,已是網路媒體的領導品牌,Alexa排名來到35名,comScore更在20名左右,團隊也由開站的30多人增加到80多人。3年來雖然辛苦,但今年有機會小賺,這也證明我們對媒體及網路經營的能力及實力。我們對於《風傳媒》與《新新聞》、指標民調合併所能產生的綜效,十分有信心。我們相信,藉由這次整併,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給讀者及客戶,打造獲利能力更強的利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