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被遺忘的戰役,1914年洛林—孚日的血腥殺戮

2020-04-05 07:10

? 人氣

8月19日,德第6、7軍團各軍收到攻擊命令,攻擊發起時間為20日0500時,企圖以出其不意的攻勢奪取先機。第6軍團司令部的攻擊部署,顯示德軍對法軍情報掌握的程度很高;除了難以避免的正面攻擊外,也安排了側翼包抄的兵力,證明王儲與德門辛根具備水準以上的作戰能力。一戰後德軍針對敗戰進行檢討時,第6軍團停止後撤轉為攻勢的這個決定,受到諸多批評,小毛奇甚至視之為「抗命」。但實際上,當時最高統帥部根本未曾嘗試約束或限制第6軍團的攻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8月20日德軍發動攻勢時,法軍正緩慢地前進,德、法兩軍正面衝撞,演變成激烈的遭遇戰。雙方的部隊捉對廝殺、各自為戰,寬廣的正面上,結合了洛林地區的茂密森林與崎嶇山地,戰線犬牙交錯。法軍的作戰缺乏互相協調而軟弱無力,德軍則以強大的決心與火力猛烈攻擊。當天下午,法第2軍團被迫撤回法境之內,依賴南錫要塞提供的堅強防禦自保。21日第1軍團也開始後撤。霞飛對這個挫敗十分意外,他認為法軍右翼的兵力絕對足夠抵擋德軍左翼的攻勢。他判斷目前不宜從第2軍團抽調兵力,於是下令停止第9軍的裝載(18日的決定,目的在增強左翼第5軍團;第18軍已啟程西行),將該軍交還第2軍團,並要求第1軍團確保右側翼安全。此時,霞飛才真正認識到德軍右翼在比利時的行動規模遠超過先前估計,但他依舊樂觀地想以強大的攻勢來回應。他判斷,德軍要在默茲河(Meuse)以北進行大規模機動,只能以別處兵力密度下降為代價。法第1、2軍團的正面,敵軍正發動攻勢,就代表在盧森堡的德軍兵力密度是最低的,對第3、4軍團在此發動攻勢有利。如果行動成功,就可將入侵比利時的德軍右翼與其他部隊切斷聯繫,隨後加以包圍殲滅。

這時整個法軍的作戰重心已經北移。即使如此,北面攻勢成功的前提,是在洛林—孚日的右翼不被德軍突破。因此,當霞飛得知第2軍團打算放棄南錫,退往圖勒重整時,便意識到右翼出現大缺口的危險。於是他堅持第2軍團盡所有努力在南錫固守24小時,以免北方的主要行動受到衝擊。21日2200時,由於德軍在距默爾特河20公里處停止追擊,第2軍團的情況才穩定下來,除第15軍外,第16、20軍都已進行重整。從霞飛的回憶錄中可發現,德第6、7軍團發起的這個攻勢,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起了「誤導」法軍對德軍兵力配置評估的效果:法第9軍的調動被取消,使第5軍團無力抵抗德第1、2軍團的重壓而崩潰;錯估德軍中央的兵力強度,發動了阿登山區攻勢(Bataille des Ardennes),造成傷亡慘重的挫敗。德門辛根決定在默爾特河之前停下,未深入追擊以擴大戰果,其實也與所擔任的次要行動角色相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