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關鍵2周拆解外界不滿炸彈 民進黨團提黨版國土法 關鍵角色是這3人

2020-03-28 17:13

? 人氣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見圖)表示,由於新一屆的立法院與在野黨的首戰就是《國土計畫法》,因此必須將遇到的問題好好溝通協調,盡力減少各界不滿聲浪。(資料照,顏麟宇攝)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見圖)表示,由於新一屆的立法院與在野黨的首戰就是《國土計畫法》,因此必須將遇到的問題好好溝通協調,盡力減少各界不滿聲浪。(資料照,顏麟宇攝)

《國土計畫法》爭議隨著民進黨團版提出後暫告一段落,行政院日前提出的版本遭到外界、環團抨擊是破壞國土,民進黨團當時就發現,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延燒,但外界對院版批評聲音也很高,因防治疫情當下,不宜另開戰場,經過2周的密集溝通,確定提出黨版來化解外界的不滿。日前環團也公開發文表示,對於民進黨團傾聽民意的方向值得肯定,該版本也於昨(27)日的立法院院會中付委審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民進黨立院黨團提出的《國土計畫法》第45條及第47條修正草案,將全國國土計畫時限自2年延長到3年,並將國土功能分區圖時間從2年延長到4年內,若修法通過,原本需要6年完成國土規劃的期程,將可延長至9年。但對於政院版《國土計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中修正第15條,讓「行政院核定之國家重大建設」可作為變更國土計畫事由的部分,民進黨團版本並未提出對應的修正條文;修正草案也在第47條的部分,新增「本法修正條文自公布日施行」規定。

對於目前的修法,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日前在臉書發文,「感謝管碧玲、洪申翰、 柯建銘居間協調的努力。」不過,李根政也強調,期待執政黨的公共政策切莫一意孤行,應持續保留與公民社會商討的空間,一同為推動台灣整體進步而努力,法案尚未完成,仍待在三讀前的社會關注。

與各界討論、化解不滿聲音到提出黨版 柯建銘形容是「關鍵2周」

在平息行政院版本的不滿聲量時,當中也概括了幾個關鍵時間點和人物。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從3月10日的程序委員會表決將院版的草案列入報告事項開始,到正式提出黨版的3月23日,可以說是關鍵的2個星期。柯建銘指出,由於新一屆立法院與在野黨的首戰就是《國土計畫法》,要做的就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一開始就有找民進黨團七長討論、開會了解狀況,13日當天則在黨團大會了解黨團成員的不同聲音,一路上也與內政部、經濟部保持聯繫。

由於外界質疑此修法是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特立獨行,甚至黨內立委林淑芬也將矛頭對準張景森。對此,柯建銘表示,他在14、15日的那個周末,曾詢問張景森的看法,也了解對於《國土計畫法》的修正必須保持彈性。柯建銘指出,後來便開始討論是否要將文化、農業、新能源等項目放入變更國土計畫事由之中,「這其中做了很多討論,我也詢問了相關部會的規定」。

在溝通的過程中,柯建銘指出,他也從中了解外界不同聲音,像是有聯絡李根政、首次修法時的主推者國民黨前立委邱文彥、曾投書批評的交通部前部長賀陳旦,他都一一溝通、了解想法。直到民進黨團正式提出黨版的23日前一個周末,他還在與行政部門密切溝通,最後確定行政部門想法後,確定黨團對於《國土計畫法》第15條的立場就是不予修正,才會有最後的黨團版本。

提出黨版修法  管碧玲也扮演關鍵角色

除了黨團總召柯建銘外,內政委員會召委管碧玲也扮演關鍵角色。據了解,在發現《國土計畫法》爭議時,管碧玲就在第一時間於黨團群組示警,提醒要防止行政院修法被污名化,內部在經過討論後,立刻對外定調「必須替行政院說話」,且宣告相關法案不會強渡關山。管碧玲身為召委,除了參與行政立法會議的討論組外,也親自向民團溝通。
 
對於《國土計畫法》的相關條文,當時在討論時也有2個方向並行,包括限縮在土地友善的領域,不過民間團體堅持「不予接受」,所以行政部門內部也認為需要因應的彈性,便不侷限在3個領域,且當時提出文化、農業、新能源等3個領域的首長也不盡同意。所以管碧玲也請行政院副秘書長何佩珊向行政院長蘇貞昌報告,考慮不修《國土計畫法》該條文的可能性,最後由柯建銘再與蘇貞昌確定後,才敲定民進黨團版本的內容。

與民間社團溝通 洪申翰:不是說服,是讓雙向意見流通

過去與環團較為熟識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也被柯建銘、管碧玲徵詢,請他聯繫民間社團,並由洪申翰嘗試與民團討論核定國家重大政策的定義和程序。對此過程,洪申翰形容,像是環團就有很多種不同的樣態,進行溝通是要讓雙向意見流通,不是「說服」民間團體,他會將民間的各種顧慮仔細評估消化,讓民進黨團內部也能了解和接受。

洪申翰表示,所謂的溝通,不是「把環團一個個叫來」,然後問「XXX有沒有意見」、「XXX好了」的這種摸頭方式,而是採取來來回回雙向的狀態,才會讓人有信任。洪申翰指出,在經過多次與民間團體的討論後,自己也努力讓黨團充分知道民間團體的想法,還有大家的討論內容。洪申翰也描述,在討論過程中,大概是有幾個場合很多人同時一起討論,可能大家都提出意見,讓議題能一點一點推進,再去分別了解不同需求、相關團體在意的點。 

洪申翰認為,對於此次的修法,大家都存在討論調整空間,但前提是民進黨團跟民間能理解,才有後續綜合性的討論,至少最後是有空間、有機會,再做一點改變。洪申翰舉例,像是最後黨版提出的條文,對於《國土計畫法》第15條不做變更,就是有做過很多討論,整個過程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學習,而且絕對不會是一個人或是「特定的誰」的功勞,大家未來也仍需繼續努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信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