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90後》做台灣的青年,做世界的青年

2020-03-27 07:00

? 人氣

國民黨青年世代的縣市議員同台合影。(資料照,盧逸峰攝)

國民黨青年世代的縣市議員同台合影。(資料照,盧逸峰攝)

時代雜誌出現史上最年輕的「年度風雲人物」,18歲公民權也成為國內各黨團力求表現的戰場,「青年發聲」彷彿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顯學。然而,就在這個重視「青年力」的浪潮當中,臺灣的青年準備好了嗎?相較於年長一輩,獲得更多話語權與鎂光燈關注的我們,真的很幸運。然而,生於一帆風順的年代,一應俱全的環境,我們就真能頭角崢嶸嗎?其實,青年世代在「國際化」與「公共參與」兩方面,正面臨著迫切的挑戰,以下分述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主計處統計,2019年赴海外工作的國人約74萬人,相較於十年前成長近兩倍。事實上,「海漂族」的人數不僅逐年擴大,更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高中畢業即出國留學的學子人數年年屢創新高,家長以及學生的行動反映出00後世代對於臺灣未來的擔憂,究竟,是甚麼讓我們遊子他鄉?

青年世代正缺乏的,是一個「看見世界,並且被世界看見的機會」。事實上,臺灣從就業結構到學習環境,都缺乏對於國際化交流的推動以及重視。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外語學習並不是嘗試用另一種語言思辨,而是在字句斟酌間細究文法問題,練習或考試皆欠缺活用訓練的培養。這導致臺灣學生的英文並不足以使我們將英文當作一種工具去了解世界,與人互動,更會在離開升學體制後迅速退步。在高教階段,臺灣的大學不僅國際學生少,外國教授或英語授課的課堂亦不常見。以臺灣大學法學院為例,學生能開拓國際視野的機會,只在每學期六到八門由外籍訪問學者開設的選修「密集課程」,以及一個月一到兩場的國際學者座談會。如不自發安排時間參與,「國際化」一詞,在一個按部就班的法學院學生生活中,形同虛名。若以求知識於世界為己志,無論如何眷戀我們生長的土地,遠赴重洋彷彿是臺灣青年唯一的選擇。

瑞典「氣候少女」通貝里(AP)
瑞典「氣候少女」通貝里是時代雜誌最年輕的封面人物。(AP)

除此之外,臺灣年輕人對於公領域的參與普遍冷感,不僅無心投身公共事務,連基本的了解時事,表達意見都相當被動。究其原因,不外乎認為「投入了也沒有機會改變什麼」的消極心態。事實上,在實際參與學生自治組織以及市議會實習兩年的經驗中,我發現現行的公共參與模式確實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問題。

首先,青年公參缺乏一個「健全且透明的養成體系」。年輕人若有志於國家,希望投入公共事務,必須具備哪些技能或先備知識?要去哪裡找工作獲得機會?政治工作的內容具體為何?這些大哉問的答案無人可以回答,可以觸及的公開資訊亦十分有限。除非有既存的人脈網絡,青年踏入公共事務領域的門檻其實相當高,甚至可說連如何準備自己的方向都沒有。以市議員助理的工作為例,年輕人的印象可能停留在「跑紅白帖」、「喬事情」,但實際上助理工作有地方服務與法案研議之分,地方助理負責選區內與里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小事務,防火巷美化,水管排水等問題都在地方助理的責任範圍內。法案助理的主要職責則在自治法規修正與預算決算案審查的研究,需要有研擬法案文字以及與行政機關溝通能力,才能協調出可行亦有用的質詢結果。在臺灣,年輕人鮮少有機會了解政治工作的真實情況,更遑論實際進入體制內參與。政黨的重要功能,本應推動公民政治教育以及為國家培養政治人才,卻始終發揮不彰,使得年輕人即便想參與,亦不得其門而入。

再者,政黨用人難逃酬庸。沒有背景,沒有財力的年輕人無發展空間,只能淪為「免洗筷式」的廉價勞力。從兩黨的立委不分區提名人乃至中常委名單中不難發現,無論如何強調世代交替,提名與黨內投票結果都難落入酬庸分權的窠臼,非「政二代」出身的年輕人在政黨中扮演的角色只會是基層黨工,而不可能影響決策甚至掌握實權。對於年輕人來說投身政治參與只是在結構中消磨光陰,而不可能有伸展抱負的機會,這樣的政治現實也造成了我國公領域缺乏新血加入的年輕動能,在政策思考、議題設定上,經常過於呆板。

國民黨政二代歷練不如民進黨政二代
國民黨政二代歷練不如民進黨政二代

眼前的困頓挑戰雖多,但青年世代擁有無限可能性。這,便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我們有幸長於臺灣這片土地,擁有富饒的文化歷史底蘊,以及敦厚互助的社會網絡,只要在政策制訂與體制設計上突破有關青年問題的盲點,上述難題皆可以獲得解方。

國際化問題可以通過挹注資源於國際交流來改善。例如增設大學雙聯學位機會,鼓勵教授、學生發表外文期刊論文,並且廣邀他國學者來臺,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的方式分享他國經驗。義務教育階段的本土文化學習固然重要,但也可以提供第二外語,或進階英文等多元的課程供學生選擇,由根本累積與國際接軌工具能力,進而可能將臺灣之美行銷世界。另外在公共參與的領域,可以通過開設「給素人的政治課」提供青年政治參與的指引,並且鼓勵民意代表或政黨通過公開評選的方式徵才,用直接的接觸,不假他人的需求表達,廣開青年的政治參與之路。除此之外,政黨也可以設計「青年黨代表保障名額」等黨內選舉制度,讓青年黨員有機會擔任實質黨職,提供具有不同代表性的意見之餘,也可以吸引年輕人投入政黨活動,避免妄自菲薄式的直覺迴避。

今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青年節」也就是黃花崗起義一百零九周年。一百零九年前的今天,青年,如何拋頭顱灑熱血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新格局,如何登高一呼引領那個荒煙蔓草的年頭前行,至今仍為年輕學子的典範。百年後雖物換星移,青年,仍應有作為國之根本的志向,克己砥礪自身,期待我們都能突破既存困境,做臺灣的青年,做世界的青年。

*作者為臺灣大學法學院學生代表、大九學堂第一屆學員。本文原刊《奔騰思潮》, 「我們都是90後」系列之一,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