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朗專文:吳冠中的散文風采

2017-04-14 05:50

? 人氣

中國畫家吳冠中是中國第一名的公費留學生,除了繪畫外,他在散文上的造詣也十分優秀。(取自百度百科)

中國畫家吳冠中是中國第一名的公費留學生,除了繪畫外,他在散文上的造詣也十分優秀。(取自百度百科)

吳冠中是享譽國際的現代中國繪畫代表畫家之一,根據一個叫「胡潤藝術榜」的統計,每年藝術家的拍賣總值排行,2009年趙無極以2.4億人民幣居首位,吳冠中以2.2億人民幣居次,臺灣的雕刻藝術家朱銘排名第5。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吳冠中的畫一直被收藏家所珍愛,他的一張油畫長卷〈長江萬里圖〉,在2011年以 人民幣1.495億元。他的另一幅油畫作品〈周莊〉,在2016年以3.2億港元拍出。其實,他把更多重要的作品都捐出去了。

吳冠中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因為家境貧困,小學畢業之後考入師範學校,初中之後進入職業學校讀電機科,短暫地讀了一年,因為有機會接觸到圖畫和雕塑藝術,17歲那年在父親竭力反對下,執意進入杭州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接著中日戰爭爆發,隨著學校一路遷移到大後方,畢業之後1943年在沙坪壩重慶大學建築系任助教,教素描和水彩。

全國第一名公費留學生

1946年教育部選送中日戰爭後第一批留學生,在全國設九大考區,同日同題考選一百多名留學歐美的公費生,其中留法學繪畫僅有兩個名額,吳冠中以全國第一名入選。

這次考試,還留有一段佳話。吳冠中應試的一門美術史的考題有二,一是:試言中國山水畫興於何時?盛於何時?並說明其原因;另一題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對後世西洋美術的影響。當時參與閱卷之一的陳之佛教授非常欣賞吳冠中試卷所寫的兩篇文章,不但打了九十幾分的高分,還把這兩篇文章用毛筆抄錄下來保存。1962年陳之佛逝世之後,他的後人在整理遺稿時發現這兩篇文章,手稿的標題為:〈1946年官費留學美術史最優試卷〉。後來因緣際會才找出吳冠中就是這文章的作者。所以,今天我們還可以讀到這2篇被陳之佛評為文采飛揚、脈絡清晰、見解卓然的文章。

陳之佛的確是慧眼識材的伯樂,考取公費留學毫無疑問是吳冠中藝術生命中一個極大的轉捩點,但是,全國僅僅兩個名額,加上八年抗戰,累積下來想要出國留學的人才非常多,吳冠中能夠脫穎而出,絕非偶然僥倖。

1947年吳冠中到了巴黎進入國立高等美術學校,三年公費讀完之後決定回國,他的指導教授有點意外,也有點惋惜。教授跟他說:「你是班上最好的學生,最勤奮,進步很大,我教的你都吸收了,但是,藝術是一項瘋狂的感情事業,我無法教你,你確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國,那就從你們祖先的根基上去發展吧!

中國畫家吳冠中作品(取自百度百科)
中國畫家吳冠中作品(取自百度百科)

如果當年吳冠中留在法國,以他的才華和努力,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可以斷言的。但是,他的風格又會是怎樣不同呢?

回到中國,吳冠中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學院,1970年文革期間,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耕田。吳冠中在他的自述裡說:「我失去了作畫的自由。想起在巴黎的同行,聽說都是舉世聞名的畫家了,他們也正在自己的藝術田園裡勤奮耕作吧?不知種出了怎樣的碩果,會令我羨慕、嫉妒和痛哭?」3年後被調回北京工作,不過,正如他所說,真正能心情舒暢地作畫,是在四人幫粉碎以後了。

1950到1970年這段期間,吳冠中逃不開時代洪濤巨浪的衝擊,他的藝術被批判,妻子和三個兒子分別被送到不同的地方勞改,真是所謂的妻離子散。可是他站得穩,堅韌執著,堅持他的藝術主張,不為利誘,不為威屈,不為時用,理想和風骨支持著他走過漫長而艱難的路。

中國畫家吳冠中(取自中國台灣網)
被大英博物館蒐藏的畫作〈小鳥天堂〉(取自中國台灣網)

1979年中央工藝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仍在世的吳冠中舉辦專題畫展:「吳冠中—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並且鄭重收藏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2000年入選為法國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第一位獲頒這項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

《吳帶當風》收錄一百多篇散文

吳冠中的散文清新可喜,讀起來就和欣賞他的畫一樣,有一種優美舒暢的感覺。同時,他的智慧和見解也令人折服。

英國牛津大學漢學專家麥可•蘇利文(Michael Sullivan)說過,單憑吳冠中的發表的文字,就足以讓他在藝術上占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樣強烈、簡練和坦誠的表達方式,可與他所崇拜的梵谷媲美。

吳冠中出版了好幾本散文集,其中在2008年出版的《吳帶當風》一書,蒐集超過一百篇散文,書裡還穿插了他將近一百張的畫和字,光是這些畫和字,絕對讓人愛不釋手。

〈橫站生涯五十年〉

首先來談《吳帶當風》書裡一篇主題為〈橫站生涯五十年〉的文章。「橫站」就是側著站,魯迅曾說過因為自己前面有敵人的攻擊,背後又有自己人在扯後腿,只好側著站,避免前面和後面雙方同時衝擊的力量。吳冠中覺得自己在中國和西方文化藝術的衝擊之下,在古今思想觀念的衝擊之下,橫站了五十年。他的橫站不是不站,不是躲避,可以解釋為了體會前後方的敵意,也可解釋為折衷平衡,甚至是作為一種發揚,甚至是各取其長。

中國畫家吳冠中(取自百度百科)
中國畫家吳冠中(取自百度百科)

文章一開始,他敘述1949年至1950年在歐洲留學,受到歧視的經歷,他是這樣寫的:

倫敦,1949年。公共汽車上售票員胸前掛個袋,將售票所得的錢往袋裡扔,一如北京常見現象。我買了票,付的是硬幣,售票員接過硬幣,尚未及扔入袋,便立即找給我鄰座一位紳士模樣的先生,他付的是紙幣,須找他錢。但他斷然拒絕接受售票員剛從我手裡收的硬幣,售票員於是在袋中另換一枚硬幣找他。我被歧視,我手中的英國硬幣也被英國人拒收。

接下來,他又寫:

巴黎,在街頭排隊等待公共汽車,車來了,很空,排隊的人亦寥寥,我在排尾,前面的人都上車了,我正要跨步上車,車飛快開走,甩下我這個黃臉人。

在課室裡,老師、同學很友好,甚至熱情,藝術學習中無國籍了,藝術中感情的真偽一目了然。是西方藝術的魅力吸引我漂洋過海,負笈天涯。為了到西方留學,我付出了全部精力,甚至身家性命,這個美夢終於實現了,但現實的巴黎不是夢中的巴黎,錯把梁園認家園,我雖屬法國政府的公費留學生,但却是一個異國的靈魂失落者。學習,美好的學習,醉人的學習,但不知不覺間,我帶著敵情觀念在學習,我不屬於法蘭西,我的土壤在祖國,我不信在祖國土壤上成長的樹矮於大洋彼岸的樹。「中國的巨人只能在中國土地上成長,只有中國的巨人才能同外國的巨人較量」,這是我的偏激之言,肺腑之言。

接下來文章的第二段是這樣開頭的:

北京,1950年。大概由於也吃過那麼多的苦,常常想起玄奘,珍惜玄奘取來的經典。我將取來的經傳給美術學院的學生。從此我被確認為資產階級形式主義者,承受各式各樣的批判。……解放初期的鑼鼓和彩旗豈能掩飾百年的貧窮真實,但我構思的作品一幅也不許可誕生,胎死腹中。……無法觸及深層的社會題材,我改弦易轍,改行作風景畫,歌頌山河,夾雜長歌當哭的心態。……「內容決定形式」成了美術創作的法律,……我自己在教學中仍悄悄給學生們灌輸形式美的營養,冒著毒害青年的罪名。

在這裡,我們看到吳冠中橫站在盲目瘋狂的意識形態,和他所體會到的美的真諦兩者中間,接著他回過頭來說:

離開巴黎,我對西方的敵情觀念並沒有消減,反而更為強烈。每作畫,往往考慮到背後兩個觀眾,一個是我的老鄉,一個是西方的專家。能夠同時感染他們嗎?難!

這就是吳冠中橫站在中西之間,一生拚搏的一個字:難。接下去他說:

中國畫家吳冠中(取自中國台灣網)
中國畫家吳冠中在巴黎時拍攝的照片。(取自中國台灣網)

祖先的輝煌不是子孫的光環,近代陳陳相因、千篇一律的「中國畫」,確如李小山呼籲的將走入窮途末路。我聽老師的話大量臨摹近代水墨畫,深感近親婚姻的惡果。因之從七十年代中期起徹底拋棄舊程式,探索中國畫的現代化。所謂現代化其實就是結合現代人的生活、審美口味,而現代的生活與審美口味是緣於受了外來的影響。现代中國人與現代外國人有距離,但現代中國人與古代中國人距離更遙遠。

要在傳統基礎上發展現代化,話很正確,並表達了民族的感情,但實踐中情況卻複雜得多多。傳統本身在不斷變化,傳誰的統?反傳統,反反傳統,反反反傳統,在反反反反反中形成了大傳統。叛逆不一定是創造,但創造中必有叛逆。

我自己同時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竭力想在紙上的墨彩中開闢寬廣的大道,因不少西方人士認為紙上的中國畫沒有前途了。由於敵情觀念和不服氣吧,願紙上的新中國畫能與油畫較量,以獨特的面貌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這篇文章裡,吳冠中道出怎樣橫站在中和西、傳統和現代、油彩和水墨中間。的確,大家公認吳冠中的藝術風格和理念,就是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清華大學校長,本文選自作者新作《語文力向上:國文課沒教的事3》(時報出版)

向上語文力(作者提供)
向上語文力(作者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