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石化業空汙累犯最多 中油違規五十五次「叫我第一名」

2020-03-25 16:38

? 人氣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公布2019年空汙大戶名單,冠軍為國營企業中油。(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公布2019年空汙大戶名單,冠軍為國營企業中油。(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台灣「口罩國家隊」的成績聲名遠播,除了機具與器材,口罩的原料不織布則是原油裂解的產物,石化業一夕之間翻身成為「戰略物資」。不過,根據環保署公開的裁罰紀錄,石化業者一直是台灣的空汙累犯,儼然成為台灣空汙治理的難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盟)整理去年《空氣汙染防制法》(《空汙法》)的裁罰紀錄,發現違規情節重大、裁罰金額與次數較高的二十家企業中,就有十三家是石化關聯產業,包含九家石化業及四家塑膠製品業(含合成樹脂與橡膠)。

中油違規次數連兩年居冠

當中的違規冠軍是國營企業中油,違規次數高達五十五次;台塑集團居次,共違規二十五次;信昌化工排名第三,長春集團與中石化拿下第四、第五名。這些清一色都是石化業者,國營民間企業皆有。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指出,石化業除了空汙和工安問題之外,也是高排碳、高耗能的產業,排碳量佔全台一五%,能源消費量更佔了四成,這也揭示台灣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如何處理石化業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過去的輿論焦點屢屢將空汙排放問題指向台中火力發電廠、高雄興達電廠等燃煤電廠,即使近幾年跨部會進行環保調度——在空汙季關閉部分機組,抑制的成效卻已經逐漸觸頂。綠盟副秘書長曾虹文表示,政府除了要盡快盤點出二○二五年能源轉型目標達成後的減煤路徑,對於其他汙染源的管控也該加把勁。

「從裁處紀錄來看,治理石化業已經是解決台灣空汙問題不可迴避的一環。」曾虹文指出,石化業的裁罰次數多,顯示違規狀況沒有改進;從往年的記錄來看,中油在一八與一七年的違規次數分居全國第一、二名,過去十年總計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台塑。

中油雖然宣稱近三年的環保罰款減少,裁處次數卻連續兩年居冠甚至創下新高。從今年的統計數字來看,中油的五十五次違規紀錄中,位於高雄林園區的大林煉油廠就佔了三十一次。除了中油,違規次數名列第三的信昌化工也同樣坐落於高雄林園。

興達電廠四部燃煤機組煙囪,右為燃煤1號機、2號機煙囪,左為3號機、4號機煙囪。(圖/徐炳文攝)
近年政府對電廠業者加強規範,但對石化業的管理則尚未祭出周延的稽查措施。(圖/徐炳文攝)

工廠設備老舊「屢罰屢汙染」

第一線的稽查仰賴地方政府,但末端管制都還有改善空間。高雄市議員吳益政曾提出《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修正草案,主張環保局應對於石化產業聚落規畫執行有效的「周界監測」及「社區監測」,以暸解石化工業區對鄰近社區的環境影響,但該草案目前僅在市議會完成一讀。

事實上,中油與台塑集團的裁罰事由大部分都不是末端的煙囪排放問題,而是在製造過程中洩漏有害物質,這也代表設備管線耗損。「屢罰屢汙染和經常上榜,顯示改善情況很有限,那是老舊工廠的問題,經濟部和環保署必須共同進場輔導。」曾虹文說。

目前國營事業管制空汙仍是針對源頭,例如中油投資一○七億元更新林園石化廠十九座鍋爐,就是要減少PM2.5等粒狀汙染物;至於製程與末端,國營事業僅配合環保署及各地方環保局執行「降載減汙」等措施,仍看不到積極的做法。

此外,雖然石化廠較少因為排放物質超標遭到裁罰,但曾虹文提醒,「石化業的生產過程中也會排放和揮發有機物(VOCs)、芳香烴及苯,這些都還沒列入固定汙染源的管制標準,未來應該要針對個別產業特性,加嚴規範其所衍生的汙染物。」

環保署去年公告「第一批固定汙染源有害空氣汙染物種類及固定汙染源有害空氣汙染物排放限值」,管制戴奧辛、氯乙烯、三氯乙烯、鉛與鎘的化合物等六大致癌物質後,到目前還沒有公告第二批、第三批的版本。

洩漏有害物質亦涉工安問題

近年來環保意識提升,民眾空汙意識提高,政府單位監督電力業者的管制與調度之餘,卻還沒辦法完全規範石化業的源頭、中間製程到末端管制,也未祭出周延的稽查措施。事實上,石化廠洩漏有害物質不只是空汙問題,也是工安問題;除了民眾之外,廠區員工則是第一線接觸有害物質的勞工,他們都期待一個更健康的環境。

2019年違反《空汙法》累犯排行榜
2019年違反《空汙法》累犯排行榜

汰舊成效低,移動汙染源繼續肆虐

台灣的空氣汙染有3成來自工業排放設施,3成來自交通工具,另外3成則是屬於揚塵或境外其他來源。以台中市為例,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就多次指出,台中火力發電廠大幅減排已顯著減少紅爆次數,但讓中部地區合乎空品標準的關鍵原因應該是「加速淘汰老舊柴油大貨車」。

然而,不論從胡蘿蔔還是棒子來看,環保署對於移動汙染源的管制依然不足。首先是《空汙法》修法時引發爭議的「老車問題」,本來環保署打算全面管制、汰換一、二期老舊柴油車,卻因車主上街抗議影響生計,最後只得改成補助維修保養。但截至去年底,全台8萬輛老車竟只有6輛申請維修。

環保署官員檢討過去半年的施行成果,發現車主不願申請的理由包括中小型維修廠擔心行政程序複雜,也有車主因為即將退休而甘願繼續開老車等。由於環保署為這項政策編列24億元經費,補助時間則到2022年,官員表示將持續滾動檢討。

另外,《空汙法》2018年俢法規定,各縣市政府可視各自的空氣品質需求劃設「空氣品質維護區」,除了有權限制特定高汙染的車輛進入,也可以管制進入時間,但這個新規定何時實施得視各地方政府的決策腳步而定。據了解,除了雙北和台中等三縣市進度比較快之外,大部分的縣市都預估在六月底才能完成。(李佳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