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從驚天動地到平庸化,恐怖主義的前世今生

2017-04-05 06:30

? 人氣

俄羅斯大城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3日發生地鐵爆炸案,死傷慘重,民眾哀悼(AP)

俄羅斯大城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3日發生地鐵爆炸案,死傷慘重,民眾哀悼(AP)

恐怖組織還囂張嗎?儘管「伊斯蘭國」在敘利亞與伊拉克、「博科哈蘭」在奈及利亞都疆域日蹙,「基地」與「神學士」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也略顯沉寂,但是2017年開年沒有多久,從英國倫敦西敏宮國會大廈到俄羅斯聖彼得堡地下鐵,區區2名恐怖分子就在國際舞台刷足了存在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與其他「-ism」不太一樣的是,恐怖「主義」不會光說不練,而是與其行為(恐怖攻擊)相倚相生,而且通常會與另一種意識型態(宗教信仰、民族主義等)掛鉤,成為後者遂行的工具。但驚天動地的事件之外,「恐怖主義的平庸化」(banality of terrorism)似乎是更值得關注的趨勢。

俄羅斯大城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3日發生地鐵爆炸案,死傷慘重(AP)
俄羅斯大城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3日發生地鐵爆炸案,死傷慘重(AP)

如何界定恐怖主義與恐怖攻擊?

先來說文解字,依據20卷版的《牛津英語字典》(OED),不同於一般人的習慣性聯想,「Terrorism」一詞的來源與伊斯蘭教無關,而是誕生自法國大革命雅各賓黨(Jacobins)動輒將政敵送上斷頭台的「恐怖統治」(la Terreur)。不過從18世紀來到20世紀、21世紀,恐怖主義雖然政治意味依然濃厚,但是與政府和國家施加的暴行分道揚鑣,史達林(Joseph Stalin)、希特勒(Adolf Hitler)、毛澤東、波布(Pol Pot)、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阿塞德(Bashar al-Assad)的所作所為儘管「恐怖」,但他們並不是恐怖分子。

2001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讓美國社會創鉅痛深(AP)
2001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讓美國社會創鉅痛深(AP)

如果今天發生一樁重大攻擊事件,如何判定它是令人聞之色變、政府高層必須介入的「恐怖攻擊」,還是由基層執法單位依常規處理即可的犯罪事件?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全球恐怖主義資料庫(GTD)蒐集1970年迄今超過15萬筆資料,為恐怖主義(恐怖攻擊)建立了3個判準:一、企圖達成某種政治、經濟、宗教或社會目標;二、企圖向直接受害者之外的人群,以強制、恐嚇等方式傳達某種訊息;三、違反《國際人道法》(IHL)。

紀念《查理周刊》恐怖攻擊事件,法國總統奧朗德與世界各國領導人走上街頭(美聯社)
悼念《查理周刊》恐怖攻擊事件,法國總統奧朗德與世界各國領導人走上街頭(美聯社)

當然,全球並沒有一個機構能夠對恐怖攻擊進行權威性的認證。在實務運作上,一般仍是尊重各國政府(通常是高層執法機構)的研判與定性。有時就算死傷是個位數、犯案者單槍匹馬、動機並不明確(例如2017年3月的倫敦英國國會攻擊事件),還是有可能被歸類為恐怖攻擊,必須傾全國之力來應對。

恐怖分子的刻板印象 有百害而無一利

2001年9月11日,美國東部,19名穆斯林駕駛4架噴射客機發動自殺式恐怖攻擊,造成近3000人罹難、6000多人受傷。從此在一般人的印象與媒體偏執的論述中,「恐怖分子」就與「穆斯林」畫上等號。這種刻板印象不但違背事實、催生錯誤反動的政策與壓迫性的社會氛圍,而且會縱容其他意識型態色彩的恐怖主義在暗處孳生。

犯下2015年6月17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教堂屠殺案的兇手魯夫(Dylann Roof)(AP)
犯下2015年6月17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教堂屠殺案的白人至上主義狂徒魯夫(Dylann Roof)(AP)

不可諱言,從九一一事件到2015年與2016年歐洲多起恐攻,兇嫌都是激進化的穆斯林。但穆斯林極端組織的背景相當複雜,有些是伊斯蘭教內部的鬩牆之爭(死難者幾乎都是穆斯林),有些是不同宗教之間的對抗,有些是對西方帝國主義與以色列的反撲,有些是對本國腐敗獨裁政權的鬥爭,有些是世俗價值與宗教價值的拉鋸。

歐美極右派習慣以「文明的衝突」、「基督教vs.伊斯蘭教」的框架來看待恐怖主義,祭出強烈排外、反移民的「築牆式」政策(例如美國川普政府的簽證禁令),然而這麼做只會正中極端組織下懷,導致更多穆斯林誤入歧途、淪為砲灰。無知與仇恨,向來是恐怖主義的左右手。

畢竟,全世界的穆斯林多達16億人,走偏鋒的只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世人不能以犯錯的穆斯林來汙名化整個伊斯蘭教,正如世人不能以犯錯的基督徒來汙名化整個基督教。

恐怖攻擊與恐怖主義真的能夠預防?

20世紀迄今,恐怖攻擊發展出許多類型。最常見的是以炸彈、槍械攻擊重要設施、人煙稠密地區或重要人士,1970年代與1980年代的愛爾蘭共和軍(IRA)與西班牙巴斯克(Basque)地區的埃塔(ETA),以及目前仍盤據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基地(Al-Qaeda)與神學士(Taliban)都樂此不疲。

航空器是最驚心動魄的恐怖攻擊目標。1988年12月21日發生在蘇格蘭洛克比(Lockerbie)、270人死亡的洛克比空難最具代表性。九一一事件「將大型客機當成飛彈」的攻擊方式既是「空前」,也可能因為全球各國全面加強機場安檢而「絕後」。

大堆頭、大動作、大場面的恐怖攻擊固然少見了,但是近年歐美基督教世界的恐攻,有兩項令人憂心且相互結合的趨勢:「孤狼」(lone wolf)恐怖分子與低技術、低成本、易取得的攻擊武器。

這些「孤狼」可能沒有犯罪前科、從未留下涉足恐怖或極端主義的記錄、與激進組織的關係往往只是精神感召、意識型態與信仰不是非常鮮明。他們無法取得先進、精密、殺傷力巨大的攻擊工具,但只靠一輛車、一把刀也可以犯案。他們未必能造成重大傷亡,但是在新聞媒體、社群網站的推波助瀾之下,還是能夠將傳達訊息、引發恐慌的效應最大化。

法國南部大城尼斯(Nice)14日驚傳恐怖攻擊,一部卡車衝進上街慶祝國慶日的人群,造成慘重傷亡(美聯社)
法國南部大城尼斯(Nice)14日驚傳恐怖攻擊,一部卡車衝進上街慶祝國慶日的人群,造成慘重傷亡(美聯社)

孤狼無預警犯案、低技術門檻行動

這種二合一的趨勢還會持續更長一段時間,讓各國政府的預防、追蹤、追查工作都變得格外困難。更糟的是,由於困難,所以許多政客主張寧枉勿縱的全面封堵、全面污名化,其結果不但可能違反人權、公義、包容等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也會讓自家社會成為孕育恐怖子「新血」的溫床。

對於低度開發或戰亂國家(例如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索馬利亞、奈及利亞),對抗恐怖主義與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的安定發展、改革開放息息相關,一味訴諸清剿鎮壓無法根絕威脅。至於更容易登上新聞版面的歐美國家,遏阻大型恐攻已累積豐富經驗,但面對孤狼的低門檻恐攻仍是防不勝防。

英國國會22日驚傳攻擊事件,造成多人死傷(AP)
英國國會22日驚傳攻擊事件,造成多人死傷(AP)

其實先進國家──尤其是各國的大都會──多少已經體認到,零星、無預警的低強度恐攻已經是其開放型態社會的「必然之惡」,密不透風的阻絕在技術上有可能,但是伴隨的代價──仇外、排斥少數、扼殺多元、壓制人權──實在過於高昂,後遺症更是嚴重。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永遠保持遭打擊後儘快恢復元氣的韌性、以更優質的社經環境護持邊緣族群,或許才是先進國家抗衡恐怖主義最重要的防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