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生病不知道身體有多差!」不簽約、仰賴補助、沒有保險…一場疫情掀出藝文圈陳年慘況

2020-03-24 08:20

? 人氣

20200323-藝術工作者投保情況調查。(藝創工會)
藝術工作者投保情況調查。(藝創工會)

蔡坤霖則指出,藝術保險一直以來不能成立的原因,過去是受限於沒有利潤,因此沒有商業保險公司願意開設,對此藝創工會認為,可以走如農、漁會的模式,畫廊或者場館的收益、獲利,撥補一定比例的經費,再加上公家補貼、藝術家提撥,並透過基金會或組織管理,成為全台灣共同的藝術家保險基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怎麼認證誰是藝術家?身分認定問題難解,工會、證照、加密貨幣都成討論選項

然而,要設立保險制度,藝術工作者的身分、資格認定,在普遍無雇主、多自行接案的情況下,也成為困難。

「到底誰來認證誰是、誰不是所謂的藝術家?」黃佩蔚便以證照模式指出,如過去劇場技術人員協會,曾意圖推廣技術人員證照,但如果證照不等於職業保障,那它有什麼強制性?而像本來就很資深的燈光師,誰來認證他適不適任?

而若從工會模式來說,黃佩蔚表示,如美國有數個平行工會,工作者可以自由選擇加入哪工會,並由工會擔任類似經紀人的角色,負責發案、接案、撥款,要找人也要透過工會,工會間也不會削價競爭,但這也是市場夠大,才可以這樣。

20170107-信義區香緹廣場街頭藝人。(顏麟宇攝)
個人藝術工作者如何紓困,也是問題。(顏麟宇攝)

吳牧青則期盼,未來或許可以透過網銀等新興金融模式,達到更積極性的認定,因為藝文工作者的損失,並不像農民的風災受損那樣明顯,所以需要更積極性作為,而新金融很適合處理藝術工作者彈性、非典型的勞動型態,希望像是邀稿、無償授權收入等行為,都能被認定。

此外,對於文化部匡列4億為振興抵用券預算,吳牧青認為,一次性的抵用券沒什麼用,如果能設計類似代幣、加密貨幣的流通機制,並指定於哪幾類消費可以使用、經過幾次轉手才能兌換新台幣,不但可以有乘數效應,也可以統計流向,更清楚藝文產業樣貌,如消費者以代幣去場館買票,場館再以代幣支付表演團體,表演團體以此付燈光師酬勞,如此會成為很有效的藝文普查,也更有利於保險制度的設計。

蔡坤霖也表示,工會目前也在規劃,跟西方主要的藝術組織討論,如何建立藝術鑑價制度,以及藝術家保險、認證的設計,期盼透過瞭解西方模型,並透過國內調查數據,塑造出台灣藝文環境的模型。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