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宇新觀點:年金改革的小確幸、屆齡老師的恐慌

2017-04-04 06:50

? 人氣

年金改革希望聯盟以蔡英文總統執政團隊演出行動劇。(資料照,陳明仁攝)

年金改革希望聯盟以蔡英文總統執政團隊演出行動劇。(資料照,陳明仁攝)

老師並非因為政府年金改革政策良善而延退,本月中教育部將退輔基金制度定義為「不公不義」,甚至發文要求老師閱讀。這個公文高點閱率的小確幸,想當然爾會是這些官員竊喜的因素。然而公文的點閱率並不代表支持率,恐怕是執政團隊完全沒注意到的問題。而這群延退的老師真的是因為這份說帖,而收回退休申請嗎?這恐怕也令人莞爾。另外改革的「有公有義」看似是江湖恩怨而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府版針對過去退輔基金不斷的標記上「不公不義」的號誌,感覺上只是針對最後的國民黨兼任公職,另外就是18%而來。

當然,這兩者的公義性連筆者都覺得值得探討,只是在改革的背後似乎不是為了幫國家省錢,而是為了政治鬥爭與清算存在時,這種公義更令人質疑其道理何存?

況且,改革的後省的錢,真的會變成下一代的利基嗎?本文將以「資深與新進教師的差異」、「經驗傳承的途徑」、「四大皆空的教室」、「節省的教育經費跑去哪裡」等4大點與讀者探究「改革後並不會帶給你的孩子擁有更好的教育環境」這個大問題。

資深與新進教師的差異

新、舊老師間會有一些些小小地差異。資深教師可能經驗夠,但體力、創意、組織力遠遠不如新進教師。

新進教師與學生、家長間較具親和力;另外就是學習的效率遠超過資深教師。

近年來,家長為孩子選擇學校時,老師的年紀也成為一個的重要指標。部份家長會認為老的老師通常健康狀況較差,會比較常請病假。

因此會選擇教師平均年齡較低的學校讓孩子就學。老師的平均年齡,此刻儼然已經成為各校招生簡章上一決勝負的要點。

經驗傳承的途徑

這在教育界恐怕也是不想說的秘密,因為最佳的傳承只有「教師研習」而已。

此類研習多延請校長、主任以及「部份」老師擔任講師。

這類研習機制的效果好壞真的見仁見智,多數的校長本身並沒有足夠的教學經驗,擔任講師也通常只是在台上冠冕堂皇、口沫橫飛如此而已。

真正具備實力的老師,卻不見得能成為台上講師。如此,研習變成一種很無謂的機制。

只有少數的研習會有報名踴躍的情形,誠如最近教育部委託王政忠主任辦理的夢系列研習。畢竟,上的了這種全國性的研習機制,都已經經過該團隊教師群的嚴格遴選,同時有在網路甚至多方評論後,正式邀請名師出來擔任講座。

這對基層才是真的有利機。

而優質講師進不了鄉村、偏遠,卻成為「傳承機制」上的大困擾,這也源自於「距離遙遠」、「交通不便」,最嚴重的莫過於「經費編列不足」。這讓許多想要邀請名家(名作家、課本的作者以及藝術家)的鄉村學校來講,根本上只是致命的一擊而已。

20170321-行政院記者會,教育部次長林騰蛟發言。(盧逸峰攝)
行政院記者會,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宣布年金改革的教師延退方案。(資料照/盧逸峰攝)

四大皆空的教室

教育除了少子化危機外,接踵而來就是經費也因此被綁住了(學校的經費與學生人數息息相關)。

課桌椅、資訊設備、照明以及教學設備,教室中的4個基本需求,當下就成為學校團隊最大的挑戰。

近年來中央在節流政策下,學校必須自籌經費,這也造成了很多學校有廁所、沒廁所門;有體育館,卻沒有籃球架與運動器材的窘境發生。

學校是否能夠維護,必須靠校長、主任以及家長會與民間社團間的交際應酬,這也成就了很多校長「有無底的好酒量」。有酒量代表你認識的民間團體多,相同的學校的經費來源就會如滾滾黃河一樣源源不絕。

這再再考驗了校長、主任以及家長會,甚至民意代表的智慧,畢竟經費能夠要到手、執行到好,對學校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教學現場的缺憾,此刻看起來也不會是執政團隊年金改革打算改進的主因,因為這不符合現今執政團隊的公義。

節省的教育經費跑去哪裡

近期推動改革的官員,絕對不會提到「節省下來的經費哪裡去」這個天大的問題。遠見雜誌曾經做過這樣的報導《窮不能窮教育-廢校為了省經費 省下來的經費,卻從人間蒸發》,其中也提到這樣的幾個問題「8成6教育經費,撥給教師人事、退撫」、「中央補助增加,但地方未必專款專用」、「裁併校後,隔年編列預算時,地方就可以少編預算,並不會把這筆省下的錢挪到其他學校。原本該反饋回教育體系的教育經費,就這樣人間蒸發。」

這恐怕也將是此次改革中必然的弊端,因為從一開始推動年金改革開始,就沒有提到「省下來的錢與退輔基金將要建設在哪個教育要項上」這件事情。

你絕對看不見改革年金後,省下的前會為你的孩子製造出多美麗的教育環境,因為桌椅依舊必須靠校長的交際手腕,教師經驗傳承也沒有多少好的方式,更不用提到教學現場只剩下年老力衰的老師在面對你精力無窮的孩子。

別在小確幸中看教育

教育現場的需求與希望其實很簡單「如果改革省下來的錢,能為教育現場注入更多活力、設備,我願意!」

然而這些卻被執政團隊刻意跳過,他們寧可選擇自己想要的主題來做公義。這樣一時的小確幸,這種頂多只能算是「阿Q式的公義」而已。沒人去探討改革號稱的不公不義究竟在哪裡?為何一開始就定義為不公不義?究竟是哪些人在不公不義?甚至是改革後省下來的錢是否真的會成為教育的基底?

最後執政團隊直接以字面的不公不義,直接否認所有軍公教人員在工作上的貢獻,執政團隊恐怕也必須還我們這3大職業一個公道。

最後,教育是一國強盛與否的基礎,倘若執政團隊只是在小確幸中看教育,我想台灣應該只會走上頹圮之路而已,未來也不用多給執政團隊什麼期待了!

*作者為聯合報貓獅子閱讀小屋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