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庵專文(上):中華雅道,畢竟不頹

2014-12-11 05:45

? 人氣

藏書文化場域的形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賈而好儒」、「士商異術而同志」可以說是明清階層流動的最大特色。這一特色的最好體現,則是「藏書」這一件事。

中國雕版印刷,目前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到了宋朝,便很發達了,宋版書「紙好如玉,字大如錢,墨光似漆」,這是對中國古書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的。這一門手工技藝愈見普及,更加商品化,則是到了明代,尤其晚明之後的事。如前所述,五十萬生員基本消費人口,加上官僚、士紳,其所需要的圖書及筆墨紙硯等等文具,早已足以形成一流通市場,再經新興商人階級的提倡深化(其中又以徽州商人貢獻最大),十六、十七世紀之時,中國南方逐漸形成了一個藏書文化場域。此一場域,大致沿著大運河與長江這一十字軸線,書坊、雕版印刷作坊、私塾、官學、私家藏書樓星點散佈。來回穿梭其間,形成網路的,則是「書船」:

明中葉,如花林茅氏、晟舍凌氏、閔氏、匯沮潘氏、雉城臧氏,皆廣儲篇帙。舊家子弟好事,往往以秘冊鏤刻流傳。於是織里諸村民以此網利。購書於船,南至錢塘,東抵松江,北達京口。走士大夫之門,出書目袖中,低昂其價。所至,每以禮接之,號為「書客」。二十年來,間有奇僻之書,收藏之家往往資其搜訪。今則舊本日稀,書目所列,但有傳奇、演義、制舉、時文而已。

這是晚清藏書家繆荃孫《雲自在龕隨筆》所記載,大致即晚明以來,這一場域基層書籍流通概況,「書客」們搭乘「書船」,沿著水路,四處販賣「秘冊」(色情書刊),同時也接受收藏家請託,查訪蒐羅各種「奇僻之書」。有供給有需要,市場宛然。市場之中,有小額買賣,也有大筆生意。晚明筆記小說《五雜俎》便記載了大藏書家胡應麟(字元瑞)聚書手段:

胡元瑞書,蓋得之金華虞參政家者。虞藏書數萬卷,貯之一樓。在池中央,以小木為橋,夜則去之,標其名曰:「樓不延客,書不借人。」其後,子孫不能守,元瑞噉以重金,紿令盡室載至,凡數巨艦。及至,則曰:「吾貧不能償也。」復令載歸。虞氏子既失所望,又急於得金,反託親識居間,減價售之,計所得不及十之一也。元瑞遂以書雄海內。

這一段話裡,我們看到了書籍買賣的商業策略,也看到了書籍聚散流通過程。有聚有散,流水不腐。明清兩代,因為商品經濟相對發達,江南藏書樓此起彼落,文人商賈,世家大族多以「藏書」為身分標榜,甚至視為積功德,有福報之事。所謂「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處世勞塵事,傳家寶舊書」、「購求書籍是最難事,亦最美事、最韵事、最樂事」在在說明了由於市場流通所帶來的傳播效益,社會階層對於「書籍」這一知識載體的普遍關懷與敬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