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台北少了一場城市保衛戰

2014-11-24 05:36

? 人氣

連柯兩營把握最後一星期造勢,然而,台北城在選戰喧囂的背後,還是寂寞的。(圖為造勢會場的攝影制高點/葉信菉攝)

連柯兩營把握最後一星期造勢,然而,台北城在選戰喧囂的背後,還是寂寞的。(圖為造勢會場的攝影制高點/葉信菉攝)

「台北市民對這個危險、不安、行政效率低落、缺乏安定感的城市,早已充滿厭倦和無奈。其實大家都暗自期待一些轉變,而不單是明天會更好的空洞安慰。我在選戰期間確切的感受到這點我戒慎行事,所有的努力都只有一個目的,還給台北人一個美好的台北台北對我而言有太多的感情和回憶。」(陳水扁,<讓我感動>,1996.12.01,中國時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台北市來說,本周六的選舉不但將選出未來四年的城市治理者,也標誌著恢復市長民選的二十周年。然而,相較於首任民選市長吳三連、首任直轄市長高玉樹或首任民選直轄市長陳水扁,馬英九與郝龍斌兩位近期的市長在國內政壇雖一樣動見觀瞻,台北市政在馬英九市長連任後,卻鮮少突破;柯文哲與連勝文兩位今年主要市長候選人,更讓城市發展願景的抉擇,淪為陪襯全國政治的脫口秀。

在觀念上與作法上曾經引領全國的台北市政,會在民選市長二十年後遠離市民福祉至此,部分原因當然是首都市長的政治意涵與隨之而來的媒體關注。城市的生活體驗對於心繫中央的政治人物或偏重全國版面的媒體來說全然無感;對這些人而言,台北市長的重要性來自於每任民選總統都當過台北市長,而不是妥善運用每年1600億公務預算所能帶來的進步。

不過,今天人們在網路上點擊1994年市政辯論影片所回味的,或許不是七號公園與捷運工程的各項弊端,但阿扁所承諾的快樂希望之所以會被選民相信,終究來自他與競選總幹事謝長廷從擔任議員起,展現深入細節的市政功力。是這樣的治理能力成就了陳水扁高滿意度的四年市長任期,也讓他能在競選連任時,再次從總體財政、都市更新到下水道,痛擊從中央空降而來的對手馬英九。

當然,陳水扁並沒有連任台北市長,而輸給了那位競選團隊不識特種基金與特別預算、辯論時不會區分雨水與污水下水道的馬英九。許多鎮日以媒體風向自愚愚人的無知者,因為不能理解社會結構的真實存在,便從此咬定選舉與執政能力無關。但陳水扁在競選市長連任時,選票可是扎扎實實成長百分之十二,進而以政績為本,在六年後贏得全國過半選票。

(1998年陳水扁連任失敗的台北市長電視辯論)

台北市長終究是地方首長,並非王子、名嘴或喜劇演員;台北市長的主要工作是透過提出施政綱領與帶領市政機器,給予市民更宜居的生活空間。但台北市民在今年的選舉中,只能看到雙方比拼歷史偶像與配偶,卻吝於回應任何市政議題;柯文哲連勝文在專訪與官方網站分類中,雖然都有「白皮書」三個字,但雙方也都拿不出本系統化、完整一致、執政後可列管的市政報告。 

攤開下一屆市長上任後就要馬上執行的2015年度總預算,擁有500多億歲出的教育局仍是第一大局。但就當前最重要的教育議題十二年國教,柯連候選人雖嚴詞批判辦理情形,卻沒有辦法落實到具體政見,甚至顯得前後不一。比如八月所公佈的「柯P新政第十三號」中,柯文哲宣稱反對「明星學校」,並認為透過「均優質化」就能提振社區高中。但在面積小、學校多、資源豐的台北市,公立學校吸引力的落差,顯然與預算資源的分配關係有限。   

不過到了十一月柯P公佈他的教育局長遴選委員會時,坐在柯文哲身邊的從教改團體的老面孔,換成陳水扁市長所任命、極受好評的前中山女高校長林煇,柯文哲的政見順勢變成對台北市來說較合理的「以社區高中為主,保留少量特色招生考試(明星)高中」,但「柯P新政」還是高掛在柯文哲的官方網站上啊!假如柯文哲當選市長,執行的是八月的政見還是十一月的政見呢

傳統上,教育是國民黨在地方選舉時具有優勢的政策領域,但如果說柯P政策前後矛盾,連勝文更是慘不忍睹。除了一樣空泛地以「均優質化」作為十二年國教配套,連勝文較具體的承諾,竟是「技職預算增加兩成」與「高職每校二十個國際交換學生名額」,除了無視教育品質提升的真正課題,對於教育預算偏向人事費用的特性,更是顯得無知。   

社會局與工務局是台北市第二、三大局,公務預算歲出皆超過143億元。社會局有如此規模,主因是龐大的「經濟安全」下各項社會福利開支。超過81億元。僅管「不容易得罪人」的社福支票,成為柯文哲與連勝文兩人提出零散政見的熱點,但社會局政務推動的關鍵,從來都在於如何提高社會福利的效率與可及性,柯連兩人對此環結卻少有著墨

工務局主管業務是都市治理的核心,但對這座城市需要怎樣的公共工程,今年選戰過程中幾乎全被略過。柯文哲在七月的時候提出的「共同管溝、道路統一挖補」,是「柯P新政」所列舉的政見中唯一直接與工務局有關的,而柯P也很得意地說「笨蛋,問題在管理」。不過柯文哲對於道路挖補的講法,不脫郝龍斌第一任時對「路平專案」的說明,但「路平專案」從招標、施工到驗收都無從落實與台北市對基礎管線的缺乏管理,柯文哲卻未提出任何突破性作法。  

至於連勝文,自從荒唐的「新生高架橋地下化」後,就再也不曾對公共建設提出看法。話說回來,連勝文想像中的新生高架地下化,從道路高程、閘道設計與防洪等角度,雖然全都不可行,倒也突顯出柯連兩人對於市政理解的蒼白。台北市是一座山水之城,再加上市區的高密集度利用,造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限制,但柯連兩人因為不肯花時間對市政下功夫,致使無法從為城市重新佈局的角度,思考台北的空間發展

(支持群眾到底知不知道「挺到底」之後的台北城,將會是何面貌/葉信菉攝)

柯文哲所另提出的「環南市場外遷高灘地」便是這種怠惰下,「新生高架橋地下化」的某種再現。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曾對台北市的水岸空間進行通盤檢討,當時也希望透過「超級堤防」的引進,將萬華兩大批發市場規劃成「萬板商業中心」與「河濱花園新城」。但柯P既從頭到尾排斥談城市的上位規劃,「萬板商業中心」自然也成為「行水區裡的臨時市場」。

涉及城市基礎工程的除了工務局,還包括有58億預算的交通局、20億預算的都市發展局、12億預算的地政局與掌握龐大特別預算與特種基金預算的捷運工程局,從對有完整理論與技術根據的松山機場廢除嗤之以鼻開始,柯連候選人的不認真在此展露無疑。這兩個人帶著記者到處走透透,目的並非展示分區發展藍圖,而是為提出更多沒有內容的形容詞找佈景;又比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正在進行的大規模土地重劃、台北車站特定區聯外交通工程的最後拼圖也將完成,這些地方將來如何經營管理,這兩個人卻置身事外。 

 

柯文哲與連勝文都大談自行車專用道,但對於台北這樣一座大都會,自行車只是公共運輸的「最後一哩」,何況兩人都不碰當前自行車政策最被垢病的管理問題。就更為關鍵的交通政策,連勝文只因為柯文哲先提了,便民粹地反對交通局規劃多年、連營交通顧問也參與其中的公車路網改革。但在此同時,柯文哲陣營對於部分民眾直觀反對的公車路網改造與停車場路外化,卻也沒有能力好好地解釋自己的主張,這樣就算選舉期間「撐過去」,上任後又要如何推動?   

柯文哲後來談起智慧型運輸系統(ITS),特別對比連勝文還在荒謬地拿悠遊卡公司自我標榜(連公子可能不知道是悠遊卡是在陳水扁市長任內開始測試,並決定與金融機構合作的),當然是可喜的現象。然而要達成大眾運輸的發展目標,在ITS為主以交通管制外,該做的還包括市區道路線型的改變、轉乘設施與習慣的建立、大眾運輸工具分級體系的完備、票證制度的整合改革與軌道運輸路網的滾動檢討,這些柯文哲未觸及,連勝文更不可能去談。 

軌道運輸路網是台北大眾運輸系統的骨幹。但對於新北市積欠台北市捷運初期路網工程費18億元利息與新莊蘆洲線代墊款123億元、新北市要求台北市配合路線長度讓出捷運公司董事名額或捷運系統重置基金短收嚴重等迫切問題,柯連兩人從未提出解決方案;對於雙北現任市長在明知萬大線核心系統CQ810標未能標出,即以CQ842標與CQ861標站體工程矇混「萬大線開工」的作法及其所突顯的捷運機電採購問題,更像一無所知。 

柯文哲與連勝文都說自己重視「多元文化」,但兩人具體政見裡卻只有「文創」。對於在最新一期的台北市審計報告中,文化局的應付保留數居然占原始預算的三成五,預算未能如期執行的狀況比第二嚴重的工務局多了快一倍,柯連兩人都未曾提及。這兩人自稱會幫民間的藝文工作者找空間,但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為首的市屬藝術團隊久無適合場館,亦未能得到兩位候選人青睞,至於地段菁華使用率卻奇低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等設施,柯連也未提出解決辦法。

(超越藍綠的訴求,讓台北市長選舉的「綠」變得很淡很淡,但重點是台北會更好嗎?/吳逸驊攝)

作為首都,台北市享有最豐沛的文化預算,但文化的積累在台北卻也得承受都市發展需求的龐大壓力,台北市文化局卻長期無法做好把關角色。比如說,許多都市風貌的保存,得從文化政策進入都市設計中,但從延平北路、和平東路一段或衡陽路的眾多建案,即可知文化局曾經承諾的「把關」角色,落實成效不彰。但柯連兩人,又要如何銜接文化局與都發局的間隙呢?

或許在一場素人對決的選舉中,該要求的不是政策而是價值。但整場選舉中,暴走深藍路線毫不「務實」的連勝文,訴求竟剩對手「服膺民進黨的意識形態」,而柯文哲以「沒有意識形態」反擊,則像是把見解的空虛反覆當成自己的最大賣點。問題在於,缺乏維持體系一致性的起碼努力,要如何有願景?又要如何執政?政治人物當然不願意被直接歸類於保守派或自由派,但市政府每項重大決策,柯連是要如何採取立場?

柯文哲說出要讓二二八事件「慢慢淡忘」、認為轉型正義是「改來改去」,或許只是歷史知識與品味的低劣(雖然柯文哲多次在不同場合,宣稱自己懂歷史通哲學而不同於「傳統政治人物」),但比如轉型正義涉及台北市的鄉土教育或古蹟保存時,「柯市長」的台北市政府是要如何處理?至於連勝文,動輒擺出「經濟發展超越意識形態」的嘴臉,但在具體資源配置上,哪項才叫「經濟發展」?一位支持警察濫權的市長,又怎麼可能營造開放的城市環境?        

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台北就是台灣的首善之區。老台北人以「台北本來就是台灣第一」的自信建設家鄉,並與國際城市相互比較。但這些年來,台北的競爭對象在市長視台北為逐鹿中央的跳板下,卻成了資源遠不如台北的其他國內城市;今年的市長選舉,柯連候選人更讓對於這座城市的雄心與感動進一步流失,以致於市民甚至有必要懷疑他們對台北有沒有任何熱情。

在幾乎所有民主國家裡,選舉在修辭上總會與戰爭連結,但這座城市,今年少了一場視台北為家的城市保衛戰!

*作者為台北市大稻埕人,因為老家就在台北車站旁邊被推舉或鄙棄為本土型天龍人。自以為是進步的社會自由主義者,但留學時被歐洲同學揭發自由主義認同來自於當不了社會主義者又覺得保守派屬於鄉巴佬。唸過一些法律,但也常被誤會唸的是交通都計或社會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